中國的政治史,其中一個重要構成成份就是皇權和相權之爭。我們看到相權一直被削,在漢朝有漢武帝設大將軍侵奪相權,魏晉後相權被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瓜分,到元時才又統一到中書省,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領宰相職,後明太祖廢中書省直領六部,明成祖設內閣剽竊相權,之後再在內閣上硬塞上一個司禮監批紅,清初存內閣而廢司禮監,但清世宗又設軍機處架空內閣,民初又有所謂的院府之爭。
古時的相權和皇權之爭,源於大多數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於是相權壓倒皇權,而皇帝的反應就是設立新機構以侵奪相權,如上述的大將軍、三省、內閣、司禮監、軍機處等,都是皇帝用來侵奪故有相權的。
在民主制席下,相權和皇權(或應改為元首權)應該以民意授權解決,一般有民選國家元首的是皇權大於相權,有民選總理的是相權大於皇權,各安其份,是最文明的解決方法。
而相權皇權之爭也發生於特區之中,其中尤以董建華和陳方安生時最激烈。原則上特首是選舉產生而政務司司長則屬政治任命,所以理應皇權大於相權,但一來這個選舉是假的,二來董建華是光棍一條的進入政府,和古代生於深宮美人之中的皇帝相差不遠,於是相權壓倒皇權,這才有董建華的引入問責制以抗衡政務司司長的大權。之後的曾蔭權因是政務司司長出身而唐英年只是紈絝子弟,因而皇權壓倒相權。到梁振英上台,他雖然曾長期擔任行政會議召集人,但其實在公務員中全無份量,再加上共產黨也在司局長的任命上插上一手,令司局長並不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因此梁振英就有動機要另立軍機處以篡奪司局長之權了。
梁振英的第一步就是以中央政策組的高靜芝篡奪司局長對公營機構內的諮詢職位的任命權,具體做法就是要各司局長推薦人選要經高靜芝過目,這就有如明朝司禮監對內閣呈上的票擬批紅,當然現在高靜芝的權力遠小於明朝的司禮監,但同樣都是敗壞朝綱的做法,都是應該大力的口誅筆伐。
司局長和梁振英都沒有民意授權,但一個權力分散的獨裁政府,也比一個權力集中的獨裁政府好,因此我們絕對不希望梁振英可以成功地奪取司局長對這些職位的任命權。
董建華當日的削相權行動,即使我們萬分不同意,但董還是依法經立法會批准進行,現在的梁振英卻無聲無色地推行這個批紅政策,真的可算是無法無天了,若不是邵善波自己揭發事件,港人還蒙在鼓裏。遙想當年,有一鐵牌寫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