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腎衰竭患者容易水腫,如手腳已明顯呈現水腫,體內可能已積了數公升水,有可能影響心臟。中文大學引入無創無痛的「生物阻抗多頻譜技術」,測試末期腎衰竭病人的水腫情況,兩分鐘即有結果,可及早評估病人體內積水量,提供適切治療,長遠有助減低病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記者:梁麗兒
水腫於腎衰竭病人十分常見。病人本身因腎功能差,無法排出體內廢物及過多水份,造成體內積水。腹膜透析(即洗肚)的病人,洗肚多年後,腹膜功能會變差,也易致水腫。該校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主管李錦滔表示,除手、腳及面部水腫,影響走路或穿鞋外,多餘水份或入肺致肺積水,令病人呼吸困難,並增加心臟負荷,致高血壓及心衰竭,嚴重要插喉呼吸或接受深切治療。現時約32%洗腎病人死於心血管病。
目視難辨早期病徵
早期水腫症狀不明顯,若肉眼見到手腫腳腫,或已是後期水腫,即水份多於5至8公升水,通常連帶有高血壓症狀,若那時才接受磅重、量度四肢腫脹等檢查,或會影響治療。該學系腎臟科副教授關清霞指,中大09年從歐洲引入新技術,將兩個電極連接病人手腳,當電流通過,測量50個由5至1,000千赫頻率,確定身體對電阻反應,兩分鐘內得知體內的總水份、細胞內外的水份等,評估病人積水程度。測試無副作用。
該校安排122名、平均60歲洗肚病人做測試,他們平均洗肚近21個月,全部表面無水腫症狀。1名體重70公斤男士為例,身體總水量應40公升,若超標即有積水。分析指,測試有效找到早期積水病人,共有88人體內有超過1公升積水,當中25人較嚴重、積水超過5公升。男性、糖尿病及有血壓高的病人,較易有嚴重積水。醫生會建議病人少飲水、飲食要少攝取鹽份,有助減少積水;另轉用「澱粉類多糖腹膜透析液」,也可加強抽走積水。中大計劃明年起為所有腎衰竭病人每年進行一次上述測試。
本港腎衰竭病人由01年5,187人增至去年7,868人,10年間增幅為近52%。李錦滔估計,腎衰竭病人增加 ,或與糖尿病人上升有關,因糖尿病其中一個併發症為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