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領導人交接通常要麼意味着變化,要麼意味着持續。但交接非此即彼的前景通常會阻礙重要的政治決策,凍結某些經濟活動,讓相伴而生的不確定性遲遲得不到解決。以中共十八大為高潮的中國十年一度的領導人交接便是如此。
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眾多製造品的全球供給鏈關鍵組裝中心,這讓中國成為各個經濟體的關鍵貿易夥伴,更是亞洲內部貿易和供給動態鏈的中心。
此外,由於近幾十年來的大規模貿易盈餘,中國坐擁約三萬三千億美元外滙儲備,這筆外滙儲備有助於融通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和國內投資。
鄧小平的改革點燃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進步,這使中國成為眾多外國企業的重要市場,而各行業(特別是能源業)的中資企業也在尋求更大的海外投資機會。
中國的驚人增長讓她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緊張日漸加劇。中國的滙率政策及其對美國的雙邊貿易盈餘是每次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關於中國外部投資的擔憂也無處不在。世界貿易組織支持美國對中國輪胎的關稅,加拿大延長了對中海油收購該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尼克森公司(Nexen)的審查。儘管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但許多外國公司在中國擴張仍諸多限制,或是必須與中國公司合作才行。
中國人也對某些外國人的貿易行為不滿,並將一些案例上訴至世貿組織(比如與歐盟的曠日持久的太陽能面板爭端),其他國家正對中國的案例在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減速正在拖累就業崗位的創造,而中國每年需要創造數百萬新工作崗位來讓不斷擴張的城市地區從貧困的農村走向更大的繁榮。而這一過程正逢市場開放和減少國家控制政策節奏放慢之時。即將卸任的胡錦濤和溫家寶在公開場合和在十二五規劃中均以改革派的面目出現,但許多內部人士—據說包括江澤民在內—對他們相當失望。
因此,即將上任的習近平和李克強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沒人可以保證新領導人會讓改革更進一步還是會尋求維持現狀。
今年早些時候,國務院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發佈了一份出色的報告,闡述了中國政策日程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報告的結論是,中國需要完成其土地、勞動力、金融和企業單位改革的市場經濟轉型。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競爭,以及重新平衡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在未來幾十年步入高收入行列最重要的戰略。對習近平和李克強來說,很難找到比這更好的為中國經濟政策打上自己烙印的框架了。
特別是,以國際標準衡量或與其他處於類似發展階段的國家的歷史經驗相比,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非常低。兩個提升消費的重要選擇,是社會保障以及通過向公民發放紅利以減少國有企業的巨額存款。
未來數年,受困於各自經濟問題的世界各國都會因中國新領導人的明智改革方案而大大受惠。世界很快就會知道該期待甚麼。
邁克爾.波斯金(Michael J. Boskin)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老布殊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Project Syndicate, 201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