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鐵達尼號郵輪沉沒百周年,當年郵輪在大西洋寒風刺骨的黑夜中撞上巨大冰山,斷裂的船身帶着1,522條生命沉入海底。在眾多死者中,有一部份並非直接因為遇溺而亡,而是凍死於攝氏零下2度的冰冷海水中。即使已穿上救生衣,泡在這種溫度,短短數分鐘內,人體如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便會喪失正常功能,隨即昏迷,最終死亡。
每小時升一度忌過快
低溫症是急症室在冬天常見個案,每當天文台發佈寒冷天氣警告,並開放避寒中心時,急症室醫護人員便會嚴陣以待。低溫症的醫學定義是身體核心溫度低於攝氏35度,以不同的溫度層級分為三級,32至35度屬於輕微,28至35度是中等,28度以下是極端嚴重情況。在嚴重層級中,病人多已神志迷糊,甚至已陷入昏迷狀態,心臟功能極不穩定,隨時出現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而引致死亡,故必須盡快搶救。
急症室人員一般透過為病人覆蓋暖氈,向身體表面吹暖風,和經靜脈注射溫暖的生理鹽水等方法,以每小時體溫上升一度為目標,逐步回復正常體溫,以防範因溫度上升過快而引起血壓驟降情況出現。嚴寒只是低溫症的一個相關因素,還有其它很多如年老、長期病患、急性疾病和服藥過量等誘發原因。
所以醫護人員在提升體溫之餘,也須竭力尋找導致低溫症的正確原因,及處理由之而起的併發症,才能真正完整地治好一個低溫症患者。
假如100年前鐵達尼號的災難,現場有急症科醫生為凍僵的乘客進行搶救,歷史可能會改寫。
撰文:瑪麗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鍾浩然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