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你就是你的住宅——讀隈研吾《十宅論》 - 鄧小樺

蘋果聲色:你就是你的住宅——讀隈研吾《十宅論》 - 鄧小樺

講日本當代建築大師,較為港人熟悉的大概是「雙雄」——安藤忠雄和伊東豐雄。我卻對於名字也較難念的隈研吾更加傾倒,自從讀過他的《負建築》之後,簡直驚為天人:此人既具建築的理論視野,又具批判精神,能提出具震撼性的概念(相對於求勝求新的「負建築」),精英之餘復具人文關懷,能夠從政治經濟的結構分析,去講出一般巿民的生活之痛。讀這種建築書,是在精神和知識上都獲益良多的,而且會體認到建築不是只屬於專業精英的事。

最近台灣出版隈研吾寫於八十年代的首本著作《十宅論》,譯筆清通、排版疏闊,是我坐車吃飯時的手邊書。此書寫於一九八六年,當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高峯,社會階級流動,新階層尋找新住宅,多種住宅樣態產生,正正對應着不同階層的生活想像及信仰。「十宅」是指十種當時新生的住宅及場所之感覺,裏面就呈現了十類人的面貌。

甚麼人住甚麼屋

那時,住在單身公寓裏的日本年輕人,床成為他們住宅的主體,會放有一些網球拍或滑板之類的運動用品,這樣「單身公寓派」有着對旅行與性的自由空間的嚮往。如今的住劏房的年輕人,不知能否作類似比擬?他們房門一打開就是床了,狹小的房間裏也放着自己的小物、遊戲機,每年大假就去個旅行。等到成家立室,有些人便住到樣態類似歐美別墅的「清里食宿公寓」,人字屋頂、鏤刻精美的花台,這些小家庭就在這些日本與西方斷裂拼合的小空間裏,複製西式的私家住宅風味。
不同人去不同地方。去「咖啡吧」的人,會比去居酒屋的人,穿着得更為光鮮潮氣(連女伴也要好好打扮!),因為那裏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潮男潮女要在那裏看到自己的身影倒影。嗯,去旺角酒吧睇波,和去蘭桂坊夜蒲,喝的就算是同一牌子的啤酒,但絕不可能同等裝扮吧?在二十多年後再看此書,仍然可與今日的各式階層一起比對思考。
此書是隈研吾最暢銷、最經典的建築論述。它有一種反叛的趣味,彷彿揶揄着這些新生的社會現象;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採集人們生活樣態的興趣,從各種雜誌上看到住宅裝潢的特輯或廣告,就可組織出生活現實的系統。從具體出發,仔細注視新生的事物,正是趣味與知識產生之處。

了解建築是一種武裝

而讀隈研吾更能提升抽象能力。隈研吾強調住宅元素中每一小物的象徵意義,這些細節與場所共同組織出了一種感覺、想像和信任,它像是人自身的倒影:清里食宿公寓中的圓形飯桌,象徵以家庭融洽為無上價值;「建築師派」的家居,注重幾何學設計,因為幾何象徵知性;「哈比達派」(habitat)不注重房子外觀,但普遍採用宜家家具,連鎖品牌象徵這群人的機能主義和合理主義。我記得網上有一個文藝青年指數調查,裏面有一項是說文青的床單不是宜家就是無印的,這點命中率超高。香港人普遍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多從實際出發,很少從表徵想到自己是屬於甚麼系統的人,隈研吾是一帖良方。
台灣的建築書一度大盛,建築變成常民具備的知識;香港的建築話題目前則還停留在精英的小圈子內。建築當然有其哲學、高深、藝術化的面向,裏面有些jargon是一般人未必熟悉的;但建築之最基本,其實是人和空間的關係,人與空間建設互相介入與調動後的結果,所以了解建築某程度上也像是了解人自身的行為、感覺與思想,那麼基本的事。
筆者現住的是平價兇宅,最近還被迫遷,網上向人詢問租盤,收回很多有趣訊息。如果現在要寫一本香港的《十宅論》,會怎樣呢?從公屋,到私人大廈,到村屋,以至住劏房,住工廈,住發水樓,住在舊區唐樓和半山唐樓,住在新式豪宅,以至未來住到扮成瑞士別墅的新界屋苑中的人們,各自抱持着怎樣的夢想與盲點?真希望有更多本土的建築論述,助我們了解自身的感覺樣態;懂得這些論述的語言,我們就有更多的語言和分析力,去了解自己現在為何生活得這樣快樂/不快樂,然後向有權力的人要求改善。建築知識也是一種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