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只為戰事起 - 曾志豪

烽煙只為戰事起 - 曾志豪

PHONE IN節目,翻譯中文,名目眾多:叩應節目,烽煙節目,我最BUY「烽煙」。烽煙,是古時傳達軍情的「溝通工具」,烽煙四起,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不容輕視。
邵善波提出中策組以後的重大任務,便是要鼓動輿論,這下我便明白了,當權者最着緊的便是「輿論」,烽煙的聽眾聲音,就是活生生的「輿論」,也是未來官方要搶佔的主戰場。
烽煙是對社會政策的直接反應,施政報告成效如何,打擊樓市政策是讚還是彈,新聞有時也會以烽煙節目的聽眾反應作指標。多人咒罵問候政府,便代表了民心反對政府;如果相反,多人稱讚,市面氣氛便平和,政府壓力消減。
如何影響烽煙的輿論?第一,當然是削弱可以影響輿論的主持人的力量。第二,是否可以溝淡現時反對政府的烽煙聲音?就像國內的網絡水軍五毛黨、打手在網上散播正面訊息,或轉移視線,用另外角度和話題,引導網絡的輿論走向。如果把這種五毛黨手法用在烽煙之上,是否會組織一批烽煙客,眾口一詞的支持,或者小罵大幫忙,溝淡原本熾熱的反對政府的聲音?
又或者,借用環球時報的邏輯,會否認為這些烽煙節目,少搞為妙?甚或某些政見尖銳的節目,也是少搞為妙,多搞一些有助輿論導向的節目,例如給予機會官員解釋政策,推銷政府的計劃,這便符合邵善波所說的,政府也要賣廣告,不能捱打。
這便涉及傳媒的角色。傳媒任務繁多,傳播訊息、提供娛樂,但最重要還是「監察」權力。沒有監察,談何第四權?所以宣揚、散播政府的政策,實在不是傳媒的首要任務。
烽煙只為戰事而起,若要報喜,除非烽火戲諸侯,但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