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獲商界捐18億未達標 <br>林鄭撐關愛基金無爛尾

僅獲商界捐18億未達標 
林鄭撐關愛基金無爛尾

【本報訊】關愛基金成立至今近兩年,推行18項援助項目,其中四項將常規化,成效獲委員肯定。惟基金至今僅獲商界捐款約18億元,未能籌足目標50億元,爛尾收場。有委員批評,曾建議支援輪候公屋戶,但遭官員阻撓;也有團體指,部份項目「唔湯唔水」,難以到位,其中一項援助少數族裔措施,約50人受惠。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主持最後一次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會議,其後基金將納入扶貧委員會專責小組,下月中首次開會。林鄭表示,兩年來有逾10萬人受惠,也接觸到安全網以外的弱勢社群。她承認暫未有計劃再向商界募捐,但否認基金「爛尾」。

鮮魚行校長:「嘥鬼氣」

關愛基金落實推行的18項援助項目,其中資助使用撒瑪利亞基金涵蓋藥物,但是暫時未受惠而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其措施已經納入恒常機制;為低收入家庭學童提供午膳津貼等另外的三個項目,也將常規化。委員何喜華認為,關愛基金可以減少政府的繁文縟節,故他支持部份項目常規化。
另一委員張國柱認為,關愛基金有效將基層意見由下而上反映,惟部份官僚作風仍然阻撓措施推行。他指不少委員曾建議向輪候三年仍未獲派公屋的私樓租戶,提供租金津貼紓困,但他指房委會曾多次拒絕提供資料。
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表示,校內有逾兩成學生獲關愛基金午膳津貼,成效顯著,「唔使再食隔夜下欄菜」。但他認為,其中基金資助清貧學生交流,會造成社會撕裂,「有中產家庭覺得有份納稅,點解佢哋冇份」,而且資助金額不多,「唔湯唔水,嘥鬼氣,將筆錢津貼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仲好」。

少數族裔學生難受惠

關愛基金有兩項支援少數族裔和新移民措施,提供語文課程津貼和報考有關語文的國際公開考試,前者撥款3,000萬元,據了解,暫時約60宗申請獲批,約300宗個案處理中;後者則撥款315萬元,僅約50人受惠,約80宗個案仍在處理。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直言失望,她曾多次建議計劃應針對全日制學生,而非在職人士,但卻不獲接納,「閉門造車,唔願意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