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伯南克之後的聯儲局 - 利世民

利字當頭:伯南克之後的聯儲局 - 利世民

有讀者問:「通脹之後,是否通常都是通縮?」貨幣現象,有自然而來的,但更主要成因是政策轉變。
八十年代初,美國經過之前滯脹的慘痛經歷,由沃爾克操刀,大幅加息。另一方面,列根總統大幅減稅刺激經濟。好多人說列根令美國財赤暴增。不過,八十年代開始的供應學派革命到九十年代初的另一次衰退,正是扭曲了美國財政原則的轉捩點:由高稅制變成增加負債,透過財技,將各種開支的問題,一直拖延。

美國經濟的地位實在太重要:除了是最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也是結算貨幣;美元結算貨幣的地位,既是源於美國對外的貿易關係,也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即是美國承諾兌換黃金,各國貨幣就以美元做對家。
七十年代是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危機,八十年代列根中興,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將冷戰對手蘇維埃瓦解。與此同時,軍事佔美國政府總支出,由六十年代的三成以上,到99年差不多下跌到一成,到最新回升至14%左右。可惜,軍事開支增長減慢,但福利負擔卻以幾何級數暴增。減少軍費佔開支比例,不代表軍費減少。事實上,美國軍費一直有增加,只不過福利有政治市場,升壓更大。

伯南克後,新任聯儲局主席會像當年沃爾克那樣撥亂反正嗎?如果是耶倫接任,寬鬆恐怕只會更肆無忌憚。如果伯南克是鴿派,耶倫就是通脹鵪鶉:從她的理念看來,通脹是央行必要的手段。所以,我不知道,通脹之後是否都有通縮,但要是耶倫接任聯儲局,政策應該不會走回保守的方向。究竟耶倫的理念是甚麼,明天續談。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