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收緊 銷售成本急升<br>輪商勢掀離場潮

監管收緊 銷售成本急升
輪商勢掀離場潮

【本報訊】港交所(388)對輪證市場的新監管指引陸續實施,上市營運事務部主管李國強昨表示在新措施下,未見發行商在商業決定上有任何變化。不過,有發行商直指今年輪證成交持續萎縮,餅越來越細,又加上主動報價要求令銷售成本上升,預料發行商退出市場的例子續來。記者:林靜

去年鬧出高盛「烏輪」事件觸發港交所對輪證市場實施新改革,當中規範上市文件及收緊回應報價責任等已正式實施,今年底前則要全面引入主動報價要求。李國強昨表示,港交所已正式監察發行商有否履行新指引,暫時只發現數宗違例個案,認為情況合理,有信心發行商在適應過後可全面配合。至於措施對業界的影響,他直指目前每月上市新輪證產品仍維持在千隻水平,看不到發行商的商業決定,在新政策下有任何改變。

日均成交額勁跌三成

不過,本港輪證成交持續萎縮,市場近月不斷傳出發行商退出市場的消息。彭博資訊數據,今年至今日均輪證成交額不足120億元,相對去年大跌超過三成;大市今年波幅亦相對收窄,恒指高低差距約4000點或兩成,相對去年高達五成,高低位相差超過8000點。另外,有指在港交所的新監管指引下,輪證市場競爭激烈,並成投行裁員目標,德銀在9月更率先離場,多家市佔率低於2%的發行商更久未出新產品,有淡出意圖。
瑞銀亞洲股票衍生產品銷售部董事總經理于正人直指,市況牛皮加上交投氣氛弱,今年輪證成交陷低潮,加上新監管的主動報價要求加重行業營運成本及人手,市場佔有率相對較小的發行商自然遭淘汰,更認為相關例子會陸續有來,「個market pie根本無咁大比19間發行商分,成交額越細越難捱。」瑞信香港認股證及牛熊證銷售主管何啟聰亦指,小規模發行商多以商業角度考慮,「唔賺錢又無額外資源配合新監管,終會退出。」

根據發行商提供資料,今年至今三大發行商合共已佔市場成交56%,其餘大和、滙豐及摩通市佔率介乎7%至不足一成,意味超過10間發行商僅可瓜分不足兩成輪證份額,當中一半佔有率不足1%。
另在產品相關資產方面,港交所昨表明希望在人民幣股票產品交投見活躍後,未來可有更多相關權證產品推出。何啟聰昨指該行會密切留意人民幣計價產品的需求,隨時加入競爭,並估計明年市場甚至可見到首隻以人民幣計價的輪證產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