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與隱蔽長者的人數,隨着本港人口持續老化而繼續增長,早前有機構調查發現,全港約有多達九萬名隱蔽長者,他們與其他公公婆婆一樣,都會經歷疾病、情緒以至生活上的問題,但因「獨力難支」,如何令他們的生活質素獲得保障,是本地醫療及社福界等面臨的一大挑戰。
一般而言,現時因身體健康問題而需求診的獨居長者,都會先經公立醫院的普通門診部處理,遇上同時患上多種疾病及行動不便時,需要集中跟進者,便會被轉介至老人科專科醫生。在起居方面,由社會福利署及其他社福機構的職員及義工提供支援服務,覆蓋範圍已包括港九新界甚至離島區域,早前提及社署「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計劃」,是專為體弱長者在家居及社區接受深層次的護理照顧服務。
整體而言,本港為獨居長者提供的各種醫護及生活照顧服務與措施並不缺乏,但要留意的是,獨居以至隱蔽長者的思維與生活模式,與一般長者不盡相同,部份更對於外間的支援感到抗拒,有些因為對老人院舍服務缺乏信心,明知身體每下愈況,也只好繼續留在社區生活。因此,作為老人科醫生,或接觸他們的社福人員,都要花較多時間了解及掌握不同長者的心理及實際需要,與獨居長者們熟絡,讓他們逐漸打開心扉,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有時候,這個過程比起實際的支援,所花的時間與心思往往更多,怎樣整合資源、促進醫社合作是現階段最大課題。
撰文: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江明熙
學會網址︰ http://www.hkgerisoc.org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