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舊書店搶回來一本《藝林叢錄》的第七編,雖然只有這一本,卻很是歡喜:這是我聞名已久卻緣慳一面的書。這套書共十冊,收錄文史書畫大家談史論藝的長短文字,在眼下這世道能讀到這些數十年前安靜沉潛的文章本身就是令人怡悅的事;更何況,這一本是香港新亞書院圖書館的平裝改精裝舊藏,手藝可稱妥貼工整,翻看書後夾著的那張借閱登記卡,看上面龍飛鳳舞的幾列中英文姓名,彼時的青年才俊怕也是塵滿面鬢如霜了罷。
最初是從范用先生的文章裏知道這部書的,在那篇文情俱厚的《懷念書友家英》裏,范先生這樣寫道:
「有時他(指田家英)來出版社,也到我的辦公室看書。有一些港臺書他未見過,如金雄白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葉譽虎的《遐庵清秘錄》、《遐庵談藝錄》、託派出版物《文藝世紀》等,都借去看。
有一部陳凡編的《藝林叢錄》,是《大公報.藝林》副刊文章彙編,他很感興趣,借去看了一兩年,幾經催索才還來。他在我的藏書印之上加蓋了『家英曾閱』、『家英曾讀』印記,這在我,還是頭一回碰到。」
當時就想,這套書端得不俗,能令這兩位見過世面的書生一個賴著不還,一個堅決追討。於是搜求快讀之心益盛。可惜坊間偶有露面,輒為快手掠去,數年之間,竟始終是蓬山路杳,青鳥疾飛。
此次終於覓得一冊,賞讀之餘,不禁好奇這個副刊究竟是何等人物籌辦起來的,又是怎樣廣撒英雄帖,使得各路豪傑相邀助陣。想著這樣一些題外話,忍不住動手動腳找將起來。感謝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瑋鑾教授,她建立起的「香港文學檔案」讓我這千里之外的不相干人也能輕易地登堂入室,查閱港島數十年間的報刊資料。在裏面找到了陳凡先生的連載長文《大公報在港復刊的時候──勞生碎夢錄》和馬國權先生的《我與《大公報》五十餘載的文緣》。陳先生是主事者,但遺憾的是在這組文章裏並沒有寫下相關的回憶,馬先生則頗為細緻地道出了當年風景:
「我較頻密地與《大公報》交往,那是一九五九年後的事。那時《藝林》週刊新創,金石書畫,詩文論析,兼收並蓄。《文采》週刊,側重文學,宜古宜今。《古與今》週刊多取材逸聞趣事,喜見樂聞。當時主持副刊工作的副總編陳凡先生要經常出訪各地組稿。他每經廣州,常蒙過訪,談話中多涉及擴大稿源問題。其時我正當容庚先生的研究生,有緣隨容師遍歷商周以來重要遺址,及觀八省市博物館所藏以至私人的賞玩,並有緣聆聽不鮮名家們在閒談中的高論,眼界頓開,獲益匪淺。專家們這些心得,我都用心筆錄下來,分別寫成小品,供《藝林》選用。我還多方介紹專家為《藝林》撰稿。十冊的《藝林從錄》正是這方面的部分成品。這樣我持續努力了約二十年,合作愉快。當時我寫的稿子曾剪貼為四大冊,可惜均被紅衛兵所掠去,廿年心血盡付東流,無法尋回了。」
原來這部書便是香港《大公報》的陳凡先生主編《藝林》副刊的文章輯錄,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共推出十輯。彼時的大陸紅光熾熱,反倒是彈丸殖民地容得下這些老者曝背負暄的閒話,也真是可堪玩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