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亞洲足球先生」有啲似「亞洲先生」,一樣騎呢古怪。這項選舉自94年開始舉辦,轉捩點在2005年。當年規定缺席頒獎禮者,被取消資格,卻沒考慮日期在11月尾,正值旅歐的亞洲球員的季中搏殺期;結果朴智星、中田英壽、中村俊輔等全部未獲球會放人而「落選」。候選名單餘下的最後3人中,連身處亞洲的大熱門艾查巴都「放飛機」,令最終得番兩人爭,名不見經傳的沙地後衞艾蒙達沙利忽然黃袍加身;由選最佳變成「選尾2」,得啖笑。
往後亞洲足協更直接了當,只選在亞洲搵食的球員;此舉原意希望增強亞足協屬會和球員的曝光率和認受性,可惜適得其反。明明大量亞洲球員已在歐洲頂級球隊坐正,你卻去選個甚麼奧尼洛夫斯基、傑柏羅夫為亞洲足球先生;老實說,真不知有多少球迷識得上述兩位人兄,結果傳媒懶得報道,球迷懶得理會,嘥氣。
今年亞足協再創新猷,新設「亞洲國際足球先生」,特別為於亞洲以外搵食的球員而設。首屆3位候選人為曼聯的香川真司、國米後衞長友佑都及富咸鋼門舒華沙。其實當世界風氣是全球化,不論身處何地,只要是真正強的亞洲球員便可參選,這項新政似是進步之舉。
然而,細看當選細則,原來亦有「候選者必須出席頒獎禮才可獲獎」。頒獎禮下周四於吉隆坡舉行,即係養緊傷嘅香川最有機「大熱當選」。原來此遊戲仍非選最佳,是選最「黑」--邊個傷?無工開,攞獎啦!
方柏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