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282)撤出台灣,由於《台蘋》在讀者人數和信任度,都是公認第一,而且甚少受到政黨左右,台灣民眾因而反應極大,擔心對新聞及言論自由構成衝擊。
傳統媒體操縱於少數企業手裏,其實是全球現象,以美國為例,在1983年,九成媒體由50家企業擁有,去到2011年,九成媒體來自僅六個企業集團,他們分別是GE、News Corp、Disney、Viacom、Time Warner及CBS。
媒體有影響力,當太多媒體集中在太少人的手裏,難免造成恐慌,但我更有興趣是媒體影響力從何而來?
掌握數據 摸清讀者喜好
以壹傳媒為例,首先取得成功是《壹週刊》。創刊至今,原來已經22年。黎智英在專欄裏寫壹週刊的創業故事,提到讀者要看的是故事,是恩怨情仇,「壹盤生意」是寫小生意的故事,我愛看的「非常人語」則是名人故事。
踏入了互聯網時代,縱使我眼球更多時間停留在TechCrunch、facebook或微博,但改變的,只是題材和閱讀習慣,對於故事的需求,還是一樣沒有改變。
《壹週刊》的強項,是以讀者反應為準則,成名絕招,除了以「聚焦小組」探索讀者的喜惡,還有定期的「鋤書會」,目標是找錯處,找問題並加以改善。
但時至今天,「聚焦小組」和「鋤書會」都已完成了歷史任務,原因是大部份讀者以數碼渠道獲取資訊,數碼的特點是掌握數據。「聚焦小組」和「鋤書會」基於人的意見,問題是人會隱瞞,數據不會說謊,因而集合數據,制訂目標,加以分析,可以得到決策和行動需要的資訊。007電影裏頭,善於數據情報的小子Q,做了占士邦的上司,不是沒有原因。
「不扮高深,只求傳真」是《壹週刊》創辦的口號,跟另一個蘋果(電腦)異曲同工:Apple產品有型,有品味,但其實是宣傳策略,Steve Jobs在廣告說要think different,實際設計產品時他只做一件事:是否「更好用」;同時Steve Jobs很重視數據,曾於Macbook棄用自家處理器,改用Intel,原因是performance per watt提升了4.5倍。
時代正在轉變,但不管是《壹週刊》抑或facebook,《蘋果日報》還是Apple iPhone,經營邏輯沒有分別。答影響力從何而來的問題,Mark Zuckerberg、Steve Jobs和黎智英的答案一樣。
方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