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年代,為了改善施政,引入甚麼「心戰室」,大搞「政治化粧」,當時流行spin doctor,香港社會,大搞政治包裝、言語藝術。政府深信,前朝董建華就是不懂包裝自己、不懂和傳媒打交道,所以招致敗局。
但結果毋須多說,除卻肥了那些政治化粧師或公關顧問外,特區政府施政毫無改善,民望仍舊低落,原因很簡單:化粧只能遮遮掩掩,即使你把一pat屎化粧為朱古力蛋糕,但未待送入口,市民聞到臭味也會彈開。
前朝教訓,今人仍犯,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發功,說政府不能再挨打,要「發動輿論」,主動推銷政府政策,要鼓動民意,和政黨爭搶輿論陣地。這其實是「政治化粧」的升級版,不同的是,以往化了粧便算,今天邵善波的意思是,化了粧,便要搵「媒」拍廣告大嗌「嘩!其實pat屎真係好鬼似朱古力蛋糕㗎!真係好好味!」
此為之「鼓動民意」。
實例可看亞視如何「發動輿論」,自製民調炮製出「四六比」的民意,創作「過百萬人看亞視」的口號;不讓反對黨專美,也在政總來了一個反對免費版的騎馬表演。
亞視和邵善波的想法是一樣的,中策組以後會否搞甚麼「支持人大釋法音樂會」、「我要23條立法美食團」,鼓動民意,公公婆婆金毛強以後大把生意。
你要呃自己,唔緊要,但最怕假戲真做,自製輿論,然後宣稱新政得到民意認可,立法會強闖,從此施政順利,再有民眾嫌pat屎臭,便高呼「超過七成市民認為屎唔臭喎!」
政黨為何要鼓動民意,因為政黨無政治資源,只能靠民意施壓,改變政策;政府本身有龐大政治能量,應經正正經經研究政策,而不是淪落至打口水戰,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