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用藥黃金期<br>突發性失聰拖兩周影響一世

錯過用藥黃金期
突發性失聰拖兩周影響一世

【本報訊】突然覺得耳仔「塞塞哋」,或聽聲音時「隔層膜」,隨時是患上突發性失聰。耳鼻喉科醫生表示,臨床發現平均每周有一名病人因突然失聰求診,但因早期病徵如耳鳴等容易被忽略,部份人更拖延至一邊耳朵失去聽力才求醫。現時以類固醇治療突發性失聰效果理想,惟錯過首兩周黃金用藥時機,有機會惡化至永久聽力受損。

記者:嚴敏慧

突發性失聰為耳鼻喉科急症,病人的聽力隨時在短時間內下降約20至30%。明德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表示,此病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5至20,即每10萬人中,有5至20人患病。發病年齡大多在30至60歲,多發生於單耳,很少雙耳同時發生。初期病徵包括突然耳鳴、頭暈等,「耳仔好似塞塞哋,聽嘢好似隔咗層膜,聽唔清楚,有轟轟聲」,部份病人可於數小時內完全失去聽力。

聽力檢查儀器會發出不同頻率聲音,測試病人聽力範圍。

平均每周一人求診

何志謙指突發性失聰成因眾多,可能是病毒感染、傷風菌入耳、內耳發炎,甚至免疫失調;如要確定原因需進行入侵性檢查程序,抽取耳蝸組織水份化驗,風險過大不建議進行,故大部份突發性失聰發病成因均不明。文獻也有記錄,此病自然康復率約40%至60%,惟發病後三天仍未見好轉,應及早求醫接受治療。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內耳檢查及聽力測試,了解病人聽力受影響狀況;部份病人也會被安排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檢查是否有腫瘤令聽力突然受損。何志謙強調,突發性失聰並非無藥可醫,只需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消炎,以及擴充血管藥物增加內耳血液供應,一般情況下可以治癒。
何志謙稱,突發性失聰絕非罕見疾病,臨床經驗顯示平均每周就有一人求診。不少患者最初也誤以為是「耳屎多」導致聽不清楚,會先自行用棉花棒或滴耳水等清理耳朵,曾有病人在聽力出現問題後兩至三個月才求醫,導致延誤治療。
他指,發病首兩個星期為黃金治療期,在此期間接受類固醇等治療,九成人會康復,「越遲醫就越危檢,病人聽力可能永久受損,甚至失聰」。

突發性失聰小檔案

定 義:72小時內出現連續三個頻率,大於30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即病人聽力下降約20至30%
病 徵: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甚至完全聽不見
診 斷:檢查病人耳內,觀察耳膜震動等有否異常,病人也需接受聽力測試,測驗能否聽到不同音頻,醫生並會以聽力圖分析結果,確定是否患病
治 療:高劑量口服類固醇、擴充血管藥物等
後遺症:雖然大部份人可康復,但延誤治療或會引致永久聽力受損,甚至失聰
資料提供:明德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