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還是自家語言的電影,無論《紮職》有多麼舊橋,仍然比賓佬那部據說有奧斯卡提名的《ARGO救參任務》賣座,民族感情的血便在每個人的身上流着,怎樣也改不了。兩部電影我都覺得不是甚麼值得看完再看的大製作,前者尤其主演的全都是二線的演員,應份是低成本的製作。
世界是在轉變,起碼二十年前一定沒有人想到中國會成為經濟大國,人民幣兌港幣大縮水,回內地旅遊也不便宜,甚至貴過去日本。但有些東西好像怎樣也不會改變。看到《紮職》內的小朋友,仍然要在黑社會中爭取身份地位,作為老人家很有種懷舊的感覺。七十年代成長的朋友應該明白那個時候是經濟起飛,卻又不到人人有樓炒的地步,每一個在徙置區成長的小孩,一定都看過很多大哥在四周遊蕩,眼超超看着你,覺得你還太細個,踢你入會沒有用,也就不去理會。
而我們這些成長的小孩,總覺得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沒有安全感,那時又沒有電腦讓我們退到返祖時期,或者終日在父母家中的自己房間內打遊戲機看鹹網。幾乎被迫走出街頭,心驚膽跳地度日,不知甚麼時候那些大哥哥會走前來要你帶白粉,不拒絕便無端端犯法,拒絕便肯定被打到變豬頭。那時想加入黑社會,只是想有人照。漸漸地黑社會電影給美化了,成為一個有前途有所發展的行業。
今天的黑社會到底有甚麼收入?大概不外是色和毒、小巴入線之類,早已慘過打工,所以看着《紮職》內那些人爭鬥的場面,總有不是今天的感覺。
《ARGO救參任務》也有着懷舊的情懷,故事本身便是幾十年前的。艾倫雅堅和約翰高文兩個在荷李活已經沒落的製作人,就夠過癮。同樣,這部電影總是給人脫節的感覺,好像一切都是遠古事物。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