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有滋陰補腎功用的著名中藥六味地黃丸,質量卻出現羅生門。有學者自檢驗後發現這種中藥重金屬殘留超標2.5至3.4倍。事件曝光後,卻有參與的其中一名學者聲稱,數據出錯導致錯誤推算。
論文指日吃24粒危害健康
這次化驗是由廣東中醫藥大學的六名學者,2010年聯合撰寫論文時進行的,他們檢測分別來自廣東、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生產的六味地黃丸,發現丸中鉛含量對健康風險較大,河南產的鎘元素超標;遼寧、安徽產的銅含量則是內地標準的2.5和3.4倍。論文中指出如果一日三次、每次吃八粒的話,則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危險。但事件曝光後,其中一名作者、廣東中醫藥大學中藥專家遲玉廣卻稱論文出現嚴重出錯,文中所寫的「每丸重1.5克」其實應是「8丸共重1.5克」,故得出的結論是錯誤,而若以「8丸共重1.5克」推算,六味地黃丸是安全的。
儘管如此,內地中藥重金屬標準缺失、重金屬殘留問題嚴重卻是早已存在的事實。蘭州佛慈製藥副總經理孫裕說,公司六味地黃丸的重金屬內控標準採用的是新加坡的標準,即不超過3mg/Kg,「建議應該盡快制訂相關國標」。
六味地黃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的名著《傷寒雜病論》的中的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地黃丸)。北宋年間完善創製為滋陰補腎的名──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六味中藥組成。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