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童無錢學樂器 遭學校扣分

貧童無錢學樂器 遭學校扣分

【本報訊】本港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除了練成一班訓練子女精通十八般武藝的虎爸虎媽,更令貧窮家庭的孩子失去參與課餘活動或課後輔導的機會,削弱競爭力,甚至因缺席必須參加的活動而遭扣分,影響升學。社協指,政府的學生資助久未檢討,未能追上教育制度的需要,促請當局擴闊資助範圍及增加資助金額。

缺席活動影響升班

社區組織協會曾於4月至9月期間,接觸111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童和家長。96%學童有意入讀大學,惟四成貧窮學生擔心經濟影響無法入讀。九成受訪者表示應付學習開支為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連同書簿費、校服費和雜費等開支,每年平均4,985元。有學校更規定學生必須參加外語課程、音樂藝術活動,大多都要收費,40%受訪者曾因經濟困難,被迫缺席活動,結果被扣分影響升班。
社協幹事施麗珊批評政府忽視貧窮學童的需要,「中產學童可以去海外交流團,但貧窮學童就連樂器都學唔起,好唔公平」。

促政府擴資助範圍

就讀中二的劉同學稱,學校規定同學必須學習一種樂器,但她家裏依靠3,000多元綜援過活,負擔不起每月千多元學費,結果音樂科分數要扣掉一半。她曾向老師反映經濟困難,卻未獲援手。她希望政府增加資助,讓她有平等學習機會。
劉女士的女兒小學時成績優異,今年成功升讀直資名校。雖有學費資助,但仍需自行負擔昂貴雜費,「周不時拎通告番嚟要交錢,老公搵得幾千蚊,根本畀唔起」。學校以全英語授課,同學間亦多以英語溝通,女兒漸漸吃不消,卻無錢補習,只能「晚晚查字典,讀得好辛苦」。
社協促請政府擴闊學生資助範圍及增加資助金額,避免貧窮學童因經濟困難,錯失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