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曾經代表本港321間天主教學校的盧鋼鍇,指現在是香港教育的最黑暗時刻;六年前王䓪鳴(教統會前主席)叫教改煞車不果,不少名校「食老本」、教師忙碌得個桔。他促政府取消多項措施,並公佈各中學的大學入學率,信任家長的選校智慧。
盧鋼鍇退休前是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事務主教代表,與陳日君樞機熟稔。由於天主教學校「勢力」大,政府自回歸後,已甚少批新校予天主教。盧鋼鍇也曾參與多項公職,在他擔任「校長專業發展小組」主席時,現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和現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都是小組委員。
他批評,香港教改步伐太急、目標太多,結果「拆牆鬆綁」變成越綁越緊。他退休後與教育界保持聯繫,看見教育現況,感到前所未有的灰暗,打破12年來的低調接受訪問。
班級大小應學校自決
他指學校評核稱令教師疲於奔命,甚至有教師將以前改過的簿,全都重新執一次,好讓外來評核者留下好印象,「付出100斤力,但得到嘅效果不過係5、6斤」。
現時熱議的中一減派學生方案,他表示,最缺學生的是港島東、屯門及沙田,全港劃一減派並不能解決問題;不如減少老師的教學節數,讓老師有空間應付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並由學校自決班級大小。
此外,他指現時很 多名校,名為英語教學,實際是「掛羊頭賣狗肉」,而且不敢公佈大學入學率。他認為只要政府公佈各中學的大學入學率,家長自然會作出精明選擇;屆時可以撤消中、英文中學之分。他指有學校為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由小一入學三個月就開始操練學生應試,嚴重偏離原意。他又1表示,以往沒有教改,香港也培育了很多優秀人才,希望今後香港教育能反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