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廂有人疾呼港漫行業夕陽西下,這邊廂李志清氣定神閒以《易經》來解釋現況──世事萬象興替有時,載體變但人心不變,有些故事,有些感動,是永恒的。不變的,還有他對漫畫的熱忱,多得他的熱忱,中環舊街市活化了。
文:黃晉昜 攝:周旭文
紅褲子出身打木人巷
這天,李志清連同兩位香港漫畫家李惠珍與黃照達來中環,為「『漫』遊中環原稿展覽」作開幕剪綵嘉賓,除他們的原畫展覽,最矚目的當然是舊街市前後左右四幅幕牆上的一幀幀巨型壁畫,畫中人與物放大到差不多原物大小,好有氣勢。開幕前我跟李志清站着閒聊,看畫看人看在樓台上棲息的鴿子,明明四處撲撲灰塵,還是感覺到中環跟平時不一樣。
八十年代是香港漫畫業黃金時代,我也是在報攤等每期《龍虎門》和《中華英雄》出版的一分子,記得很多主筆都在漫畫專欄裏寫遊艇、寫豪宅、寫換了甚麼新型號跑車,印象中李志清寫的,卻從來是關於他寫生的見聞故事。「小時候我家境連小康也稱不上,家裏也沒有畫家,不過有些感覺,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他最愛上圖書館,十一二歲時看到一本震撼心靈的畫集,畫集由有「美國懷鄉寫實主義大師」之稱的魏斯(Andrew Wyeth)所著,「就在那一刻,我確實自己真的想當個畫家。」
李志清說:「我在1981年加入《青報》,前後做了兩年助理,然後就開始當主筆了。」《青報》是當年一份連環圖日報,那年頭香港連環圖業界興旺到可以出報紙也有讀者捧場,而且還不止一份,他說:「入行不為這片繁榮景象,只想做一份可以畫畫的工作,其時連環圖沒甚麼社會地位,但我不會理會他人怎看,家人不反對就是了。在《青報》我學到很多,那裏是木人巷,由最基本的植字、執稿、衫花、背景,甚麼都要做甚麼都可以學,我是紅褲子出身的。」
打開日本漫畫市場
那些年,港產漫畫業極蓬勃,主筆們大筆一揮,作品隨便都能買個十萬八萬本,兩年助理生涯讓他紮穩根基,同時他也到畫室學畫,開始接受正統訓練,即使後來當上主筆,作品逐漸暢銷,他對學畫的熱忱依然不變。
「成為主筆後,我寫過不少中短篇故事,在《玉郎漫畫》也有些作品,我第一本單行本是《無名英雄》,編與畫自己一手一腳包辦。那時市道好,我收入不錯,甚至比不少做廣告的朋友好得多。」他沒有以哪位行內人作目標或假想敵,想法也沒因為外面的旖旎風光而動搖,「我就只是想成為一個畫家。」有了不錯經濟條件,他開始涉足更多畫派,油畫、水彩、山水、水墨、書法……而這些根底,統統替他日後打開日本市場,撒下良好的種子。
他是首個成功進入日本市場的香港漫畫家,1990年,日本出版社特地來港揀蟀,相中了他,與他合作前後出版了二十七集《三國志》,在日本非常暢銷。六年後,有日本出版社計劃推出金庸小說的日本版全集,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教授岡崎由美,見識過他的水墨畫,向出版社建議由他畫小說封面,就是這樣,金庸小說的封面畫作就都落到他手上,「日本方面更安排我跟查生晚宴,那夜,我就像個終於見到偶像的小粉絲,一整晚坐下來靜靜的聽,不太敢說話。」再稍後,他自組公司,找查良鏞取《射鵰英雄傳》漫畫版權,「想不到查先生提議大家合作,就此組成『創文明河』,除《射鵰英雄傳》,我還畫《笑傲江湖》,真的喜出望外……」
載體變精神不變
至此,李志清已走上一條跟傳統香港漫畫家截然不同的路,他在商業漫畫中加入濃厚的國畫味道,做到了雅俗共賞,也得到了很大回響,「現在港產漫畫已經大不如前,是有很多原因做成的,其一是時代背景,大家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了,讀者很難跟從前一樣那麼熱衷地買漫畫,但印刷這個載體下滑,不等於人們不需要漫畫,漫畫裝載的人情、故事趣味是永遠不死的,這正如菲林相機被淘汰,但我們還是要拍照一樣,只是轉用了數碼相機或手提電話而已,這得看大家如何適應這時代轉變。」
題材狹隘也是港漫死因之一,三十年前三十年後還是一味的打打打,一場仗可以離奇地打足一年。香港讀者也不太接受新題材,結果來來去去主筆只敢畫一兩個題材,惡性循環,最後導致讀者流失,漫畫家們也因而失業。「我認為作者應該比讀者站得更高,我們有責任帶領讀者去看更多新東西,而不是以讀者『愛看』為理由,一直重複着同一個老調。」他留意到有很多人在網上發表漫畫作品,並認為是好現象,「大家多了發表渠道,成本比起我們以前輕得多了,對有志者來說肯定是好事。」
「好看」是漫畫最基本元素
這幾年,他又變了,漫畫作品相對比以前少,更多時候,他選擇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不等於我不愛漫畫,只是漫畫工作量很大,如《射鵰英雄傳》,那時候每月推出一本,助理動輒需要十二三人,整個流程的壓力很大,加上自己年紀漸大,頸椎出現一些小毛病,那不如試試先做一些其他喜歡的事吧。」他喜歡的事,包括早前去歐洲兩個月,看畫展、看教堂、看藝術,而且沿路一直寫生、速寫,也包括可以放更多時間做大型畫作,六呎的、八呎的、油畫的、水墨的,也陸續舉辦了些個人作品的展覽會,「我想寫文章,也推出過散文集、繪本和畫集。」而讓他最意想不到的,是他一些畫作開始逐漸被人買下來。一路走來,總算一步一步走到他想要做畫家的理想境地。
出道之初,李志清畫過不少鬼故事,在兼顧商業考慮之餘,他也在故事中放入一些自己喜愛的文學元素,其後的《三國志》和金庸小說不用多說,再之後的《孫子兵法》、《孔子論語》、《項羽劉邦》等等作品,皆屬與文史哲有關的題材。他認為漫畫是面對大眾的,是讀者的一種娛樂,所以談藝術層面之餘,他從不會忘記「好看」這基本元素,能夠打動人心也是「好看」其中一環,就這一點,藝術與漫畫其實是共通的。
「漫」遊中環原稿展覽
地點:德輔道中80號中環街市二樓綠州藝廊
日期:即日起至11月底
展出者:李惠珍、李志清、黃照達
註:牆畫擺放期約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