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er食堂】
改篇自日本漫畫《深夜食堂》的同名電視劇,掀起一片民間食堂熱,小市民在繁華都市裏,匆匆相遇於街角料理店,細訴自己的甜酸苦辣。銀行家一向給人只會品嚐五星酒店高級食府的印象,原來亦有飛入尋常百姓家「搵食」的時候,他們也像小市民般,經歷着人生起跌。本地版的《Banker食堂》,開飯啦!
記者:劉美儀 攝影:程志遠
位處中環機利文街一隅的源興燒臘茶餐廳乃五十年代老字號,曾是銀行外滙夜枱交易員的通宵食堂。源興外貌與普通茶餐廳無異,卻見證着本港外滙市場的變遷。這日,兩位「炒房」出身的主管級賓架──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及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投資顧問主管王良享,相約在以前經常駐足的源興聚舊。
他們說昔日市場資訊不及現在流通,源興吃一頓消夜,席間交換人脈訊息或耳語金融界種種傳聞,「睇」錯盤遇交易損手時,與同儕「呻兩句」平衡身心,贏了錢又可興奮「攞個彩」……人去人來,共同締造了外滙市場黃金歲月;直至電子化交易年代普及,坐盤及客盤萎縮,傳統外滙業才步向夕陽。
對着面前一碟源興例牌燒鵝、一小碟燒腩仔及肥叉撈丁,馮孝忠及王良享齊齊緬懷昔日的吉光片語及風雲人物,本地第一代財資巨擘如梁錦松、黃逸思(花旗前高層)、黃鋼城(退休前為星展集團副主席)等威水史,兩人越說越稀虛。
深夜茶記內 六成為行家
馮孝忠謂:「八、九十年代係本地外滙市場嘅巔峯時期,估計呢度通宵市,譬如凌晨四、五點鐘計,六至七成食客都可能係銀行嘅外滙夜枱從業員……」惜時移勢易,「今日已經冇咗齋炒外滙,可以上到位做大老闆嘅日子」。
說到底,王良享認為,癥結是很多同業已不再維持本港夜市交易,區域分工下,集中在新加坡操盤,或直接在倫敦、紐約對盤,「交易量減少,唔需要support夜枱交易,競爭大,唔似十幾年前咁風光……」
電子化交易冒起,亦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網絡,王良享說,「無咗人嘅溝通」,以往投資產品有限,金股滙稱霸,「口口價都要實」,現在財資業務多元化及程式化,利率債券衍生工具交易,「唔使分分秒秒望住個價」。歐元一體化開始,G7貨幣瘦身為G3品種,亦是外滙市場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馮孝忠同意,市場模式改變生態亦變,「以前交易講心水講觸角,講到心水梗係要有個地盤吹水」。現在一切皆屬數學計算,轉速高但無驚喜,正因以前資訊不夠流通,英雄造時勢,成就了幾許市場傳奇,「譬如聽到花旗做咗個大盤,交易員會交頭接耳,爭相探聽,揣摩背後有乜動作。」
新一代番書仔只蒲老蘭
已晉身主管的王良享,毋須再當夜更,但偶爾代同事值班,或工作至夜深,仍會在源興「叫外賣」。他指新一代交易員很多是「番書仔」,或只懂外語的「海歸派」,彼此飲食文化不同,午餐「啃」份三文治裹腹,收工「蒲」蘇豪區蘭桂坊,又怎會在地道的「老餅」茶餐廳「打躉收料」?
隨着時代轉變,兩人皆感嘆外滙市場已「冇咗英雄」,「靈魂人物不再」,但基於商業客盤及對冲需要,他們相信,傳統滙市不會消失,仍會維持,但已是美人遲暮,英雄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