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前往鑽石山「志蓮淨苑」觀看崑劇《未生怨》,在古色古香的天王殿前搭起舞台,十分新奇。不禁想到,欣賞演藝的場所越來越多,而且常有意想不到的地點。一般市民不大知道,在大廈叢中,在舊工廠內,在佛門清淨地,在街市上層,原來也有大唱大做之處。
半世紀前有大音樂廳和劇場(兼影院)的地方,好像只得中環天星碼頭旁的香港大會堂(今年慶祝了建成五十周年),獨一無二。幸好當年一些大戲院既有銀幕亦有舞台,可演大鑼大鼓的「大戲」,例如普慶、利舞台、太平、大舞台、新舞台、東樂和皇都等,數來也不少。還有臨時搭建的神功戲棚。現在那些大戲院消失已久(剩下新光),電影院也減少了。但真人演藝舞台遍佈於文化中心、藝術中心、演藝學院、各區大會堂、體育館、學校劇院。還有博物館偶然演劇,公園和商場也隨時有來自海內海外的歌舞或奇藝表演。
說回仿唐建築新名勝「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注重中華文化,其實常有精雅演藝。至於在天王殿前露天佈置舞台和觀眾席,聞說《未生怨》是首次嘗試,不必宣傳,兩場就很快預售滿座。我要拜託身為崑曲專家的老友古兆申「走後門」,才幸獲一票。
新編原創崑劇《未生怨》的故事取材印度佛典,由志蓮淨苑文化部改編,浙江崑劇團演出,團長著名武生林為林編導。我對這次首演的觀感平平,不能苛求與千錘百煉的名劇相比,但有一些特殊之處值得談談。
首先,這是與眾不同的「神功戲」,亦是「慶賀香港回歸十五周年」之作,而選擇《未生怨》的題材頗為微妙,並非喜氣洋洋歌功頌德,是否內有玄機呢?
劇情說摩竭陀國王為求生兒繼嗣,派人迫死一位山中修士,使他提早投胎做太子。這太子成長後痛恨父王,反叛奪權,把父王毆致殘廢,打入黑牢,幾乎連母后也殺死。太子專政後惡疾纏身,終獲佛陀感化,拔除罪根,消除怨結。
劇中變為霸王的叛逆太子,凌虐父母,使我想到國共內戰後取得政權的中共,曾經大反傳統倫理,尤其是文革紅衞兵,狠批惡鬥家長師長。另一方面也想到香港回歸後亦怨氣甚盛,不少市民對「前世」和「今生」怨恨重重,有理無理都常有怒罵與抗爭。這些當然純屬個人聯想,不過《未生怨》確實針對怨仇冤孽,強調慈悲為懷,重證親情善意,消冤解怨。
演出方面,浙崑班底當然專業,父王母后都不錯,女小生毛文霞演太子則形象良好然而暴戾不足。林為林沒有登台施展「江南一條腿」,但中段武師們大翻跟斗絕技贏得最多掌聲,為觀眾解解悶。作為主體的文戲則比較簡單和拘謹,尚未充份發揮這故事應有的激情劇力。情節中提到妖僧作亂、大象作戰,只用台詞交代,沒有表演出來。我認為此劇應可加強,作出更佳發揮。
今次舞台別具特色,沒有佈景,妙在周圍亭台池廊就是極佳宮殿景色。最後打開天王殿大門,顯出佛陀金光,成為令觀眾驚喜的出色設計。
說起來,佛門清淨地化為演藝舞台並不稀奇。自古以來世上各式宗教佈道都注重演藝,有歌有舞,唱誦經文亦有音樂性,還講故事、演劇和化裝巡遊,形成可能是最古老的「娛樂事業」。除了閉關靜修之地,世界各處教堂、佛寺、道觀及神社前面的廣場往往就是遊樂場,亦是購物、飲食和看戲的中心,每當節日神誕就更熱鬧。今日很吸引遊客的香港廟街,正是由於有廟。事實上假如沒有宗教,也不會有香港至今仍然很有民俗特色的神功戲。
志蓮淨苑的臨時露天舞台,等於古時寺廟的「無遮大會」(無瓦遮頭,請勿誤會一絲不掛),燈光音響則現代化。那晚好在無雨(據說如果有雨便移入室內),這種看戲環境簡直比劇情更有吸引力。不過,出奇地冷風陣陣,我帶了外套也頓然傷風。這場地今後最好增設露天暖氣爐。
關於神功戲,我看得很少,但在市區和新界、離島經常見到戲棚和海報,吃過免費齋宴,亦知道粵劇戲班很重視神功戲。這次看到崑劇新派神功戲,是很難得而又特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