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鼻上架着一副厚厚的遠視眼鏡,手持着木手杖,每次蹣跚進入病房探訪兒子的時候,臉上永遠掛着的都是一副渴望、慈祥的笑容。兒子是大腦麻痹患者,不能行動,手不能自如活動,有時更會不受控制地胡亂舞動。他不能言語,只能發聲、點頭或用眼神來作簡單的溝通,日常基本活動都需要依賴別人來幫助。但他明白事理,理解人情世故,更懂得甚麼是感情。
病兒默默為母祈禱
當年老的媽媽來到病房時,他欣喜若狂的表情足以令媽媽老懷安慰。媽媽年紀大了,由每月定時三、四次的探訪開始慢慢變成一、兩次,漸漸再由一、兩次減為兩月一次。後來得知獨居的媽媽因年事已高,行動開始變得不便,起居飲食需要別人照顧,在好心的鄰居安排下入住了老人院。從此媽媽與兒子的溝通只有靠那位好心的鄰居兩邊通傳。有時媽媽會請老人院的職員替她致電到病房,聽聽大家的聲音。
兒子很懂事,知道媽媽身體不好,知道媽媽不能來,他沒有怨。我們教他為媽媽祈禱,他努力地將兩手合上,為媽媽祈禱。
老人院的電話傳來一個消息:媽媽入了院,還進了深切治療部。兒子哭了,表示很想見媽媽。在我們的安排下,帶了他看媽媽,沿途一直叫他要堅強,不要在媽媽面前哭,不要讓媽媽有牽掛的心走完她的人生路。到達醫院時,看見媽媽一臉祥和的躺着,她被兒子的叫聲弄醒。她不能言語,兒子吃力地伸手去扣着媽媽的手,兒子笑了,媽媽撐着半開的眼皮也笑了。媽媽在一星期後離世了。手牽着手、互相對望和甜甜的笑,是他倆最後一面的場面,也是留在我腦海中難忘的一幕!
撰文:小欖醫院資深護師袁細英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