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神父,很多人想起傳教,但有個學校神父,卻是環保先鋒。
長春社創會元老、代表香港參加聯合國國際環保會議。
半個世紀以來,他在九龍華仁書院春風化雨,前瞻論環保,教學生何謂社會公義,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最近,一批老中青華仁舊生,就為這個眾人Father出版新書《讓風箏飛》;
又破天荒在綠草如茵的九華校園,闢出一角,建以他命名的花園。
「我未死,就有紀念花園,都算威吧?」說罷哈哈大笑。
年老患病卻不失幽默,他是魏志立神父(Harold Naylor)。
要訪問魏神父,其實有點難。患有柏金遜的老神父,畢竟已八十一歲,說話有點結巴,尤其是說着非母語的廣東話,總要坐在身邊的學生幫忙解畫。但老神父外冷內熱,熟絡了,總愛指手劃腳,拖着記者在偌大的校園東奔西跑,熱情介紹一草一木。「上次打風,這裏有棵樹捱唔住,好可惜。」他會記住十號風球,有幾多棵樹塌了;坐在校園哪一處看日落,景致最迷人。
畢竟在華仁任教了足足四十五個年頭,有平民名校之稱的九華,盛產關心社會的學生,梁家傑、涂謹申、李柱銘,以及公民黨的黎廣德,差不多每一代九華人,也曾是他的學生。「外面世界變了,這裏,還是那樣美。」九龍華仁書院位於窩打老道,今天,抬頭往京士柏山放眼望去,盡是呎價萬元以上的豪宅,但在五、六十年代,那只是一排排破爛木屋,住的,都是維持兩餐溫飽也成問題的家庭。
為小孩甘願朝八晚九
附設於九華校園內的「貧童會」,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當年,魏志立神父正是貧童會(後來改名兒童會)的旗手。「滿街都是街童,好多六、七歲就無書讀,三餐不繼。」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魏志立神父,六○年來港。香港原本只是他亞洲行的中轉站,遇上文革,往中國傳教的路堵了,所屬的耶穌會派他往九華任教。
想不到,一教便半個世紀。香港,成了他的家。
原本讀醫的魏神父,在九華教英文、生物和倫理。「我不僅是教師,且是牧者。」但在貧乏的年代,溫飽,畢竟是頭號難題,「每到晚上六時,貧童會就會派飯,七至九時,就是補習和遊戲時間。」以物資作餌,教養靈魂,是他的目標。身兼兩職,早上教書,晚上主理貧童「夜校」,朝八晚九,但魏神父直言忙碌卻有意義。據紀錄,當年本港街童達六萬人,聯群結黨,成為社會問題,貧童會正是應社會所需。
當年,九至十五歲、住在旺角及京士柏區的失學兒童,都是貧童會的服務對象。他大膽起用中三學生做導師,負責統籌各類義工活動,「中三,是年輕人成長的轉捩點。」讓孩子指導孩子,培養責任感,做法前衞。事實上,魏神父的思維,確具前瞻性,早於七十年代,他已帶領學生思考環保問題,又是長春社創會元老,着力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六八年,我收到崇基書院副校長Dr. Robert Rayne給我的信,他邀請我參加長春社,當時大約有十位會員,大部份都是大學教授。」其後,他在九華成立環保學會,推動生態學,又在《南華早報》撰寫環保專欄,「我用『港香』的筆名寫了兩年多,七十年代,環保議題開始受關注,我當時代表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參加七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
在斯德哥爾摩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部長和環保界的壓力團體人員,討論的環保議題包羅萬有,由房屋規劃到臭氧層,輻射風險到另類能量資源,由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到濕地的重要性,「在會議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逼切性,不單要推動,還要身體力行。」他說。
「美麗的環境,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這是老神父常掛在嘴邊的說話。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不諱言,神父是他關心社會的啟蒙老師,「神父是我中三的班主任,當年老師冇家咁多限制,神父喜歡即興outing,到郊野公園瞓草地,感受大自然,又試過帶我們去法庭聽審、探訪艇戶,了解社會的不公義。」
「神父不愛說教,但卻有好強的感染力,真心愛護一草一木。到今時今日,我在報章寫環保文章,他都會打電話給我,說說感想。」魏神父鼓勵他參加長春社的「青年環境研討會」,關心環境和社會。事實上,神父愛在常規教育之外搞新意思,藉各區觀察,教學生思考社會問題,建立價值觀,他活潑的教學方式,啟迪一代又一代九華人。
身體力行過簡樸生活
「快樂的真義,並不與花費成正比。」Fun without funds,是魏志立神父擁抱的信念。七、八十年代,紅白任天堂、遊戲機中心,陪伴一代人成長,但當年主持兒童會的他,卻主張讓學生動腦筋,設計有趣但環保的「遊戲大全」,貫切他環保結合活動教學的作風。用長紙筒代替球棍體驗曲棍球賽、排好汽水瓶打保齡球,甚至一張枱一個紙球,用手互「搓」,因地制宜,都可以趣味盎然。
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崇尚簡樸生活,除了戒食肉類,平日上課,那管是大熱天時,也不准學生開冷氣及燈,又呼籲少坐飛機,以免耗用燃油,就連汽車,他也抗拒!「那學生駕駛靚車來學校想帶你去玩,你就不能去呀?」記者笑問,老神父猛搖頭:「不去啦,除非他們願意行路!」要孝敬老神父,可真不能懶!
早於九一年便已退休的老神父,現時住在九華的神父宿舍,只要健康許可,他仍堅持義務教書。不少畢業多年、早變了中佬的舊生,也定期回校探望他,不愁寂寞。而部份學生,更於○五年組成附屬於舊生會的社區服務組,每年以兒童會之名,為老神父慶祝生日。今年生日,幾代舊生為老神父送上籌備了足足一年的新書《讓風箏飛》,得老神父眉開眼笑。上年八十大壽,更破天荒向校方申請,在綠草如茵的九華校園設神秘禮物,給恩師賀壽!
「這份禮物真的好特別!」每次說起這個「紀念花園」,老神父總笑得像個老頑童,看得出的甜在心頭。這個位於校園一角,面積有十六乘二十呎的小花園,叫「Harold Naylor Garden」,以神父的名字命名。小花園內,種了三棵茶花樹,香氣撲鼻,是老人家八十歲大壽,學生送給他的禮物。畢業剛好二十年的黃浩龍,是這份神秘禮物的催生者之一,不時回校探望神父的他,直言早視老神父如親父。
由加入長春社大力倡議環保,到因地制宜設計遊戲,這個環保神父,貫切始終。「學懂珍惜環境,自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美麗。簡簡單單,就是最美。」春風化雨半世紀,八十一歲的環保神父,就是不簡單。
記者:呂麗嬋 攝影:梁志永
魏志立神父提供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