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讀書人傅月庵來香港演講,介紹台灣舊書店歷史,台下觀眾聽得如痴如醉,羨慕妒忌恨,怎麼連二手書店也開得成街成巷,還裝潢漂亮各有特色,儼然一道文化風景線。有書迷痴人說夢,問香港如何也可以。傅不說門面話,一盆冷水淋下來,香港不用想了,租金太高。他由香港朋友領着參觀了幾家小書店,區區幾排書架的小舖,一問租金已是數千元,當場嚇壞他,賣書的利潤不多,開店等於賠錢。
這致命傷已是致命的老調,只有不斷重彈的份兒。香港長年重金融地產輕文化,養出地產霸權大怪獸,橫行霸道,連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受累,莫說這些不能飽肚的文化事業了。
誠品來港開業,獲地產商開恩,租金特惠,競爭力照說稍優。但去新店一逛,就為香港人和誠品感到無奈,不知該可憐誰。香港人像集郵一樣終於得到了「誠品」,而誠品也施展渾身解數,在有限空間裏嘗試放進所有誠品元素,甚麼都有一點,結果就是擠迫,像豪宅戶住進了劏房,施展不開來。受特別照顧的過江龍拼命扒水避免擱淺,其他本地獨立書店就繼續自生自滅,艱苦我奮進。
常有人拿出自由市場的綱領來質疑文化事業何須特別扶助,那真是高級智商低級視野的說法。這類人最需要文化滋養。紐約深明此道,多年來致力推動文化發展,更有著名的「一巴仙藝術法案」,規定市內所有公共建設必須把一巴仙建設費作文化及藝術用途,行之有效,成功利用藝術改造城市景觀。商業大廈也預留文化用地,上城區的時代華納中心,在九一一後建成,商場其中一層是爵士樂的演奏廳。紐約的黃金,從不限於華爾街。
(編者按:梁文道休假,專欄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