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習慣把中風簡稱為CVA(Cerebrovascular Accident),Accident照字面解是意外,不過,將中風等同於意外其實有點政治不正確。舉例說,一位建築工人在地盤中風,假如保險申報書醫生填寫的診斷是CVA,當事人便會把疾病錯誤解讀為「工業意外」,勢必引發工傷賠償的爭拗。倘若病者不幸身故,醫生簽死亡證時寫上CVA,那便更糟了,明明是因病自然死亡,卻變成「死於意外」,到時要麻煩死因裁判庭便不好了。
中風的發生通常是很突然的,之前一刻還好哋哋行得走得,轉眼間便已半身癱瘓、不能說話,這對患者和家屬來說當然會十分意外;但身為醫生的筆者卻認為中風並非意外,甚至是始料所及─別怪在下無情,我只是實話實說。
中風最重要及最常見的成因是血管硬化,病理研究發現,粥樣硬化物在我們廿歲前已開始在血管內壁形成,病變會隨着年紀不斷增加,經過歲月沉澱,終於累積至足以引爆急性併發症的臨界點。換言之,中風及心肌梗塞等並非意外或突發事件,相關的病變其實早已潛伏體內,而且歲數越大病發機會便越高,此乃人類生理的自然現象,你我也不能倖免。
吸煙、肥胖和報章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都是心血管病的風險因素(Risk Factors),風險因素不會直接造成中風,它們的角色是催化引致中風的血管硬化,風險因素越多越失控,患者便越早及越容易得病,因此,這些風險因素應及早診斷與矯正,以阻遲中風發生。煙可戒,肥可減,三高也可食藥控制,然而,人是無法返老還童的,心血管病最重要的風險因素是年齡,雖說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絕大部份患者仍是上了年紀的人。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