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之城 - 塵翎

大閘蟹之城 - 塵翎

這年頭,專心做一件事,已經變成奢侈。
前兩天路經街角一文具店,發現竟然也弄來一個玻璃櫃賣起大閘蟹來,雖然今秋滿城盡是大閘蟹,但還是嚇了一跳,先不問貨源從哪裏來,有否搵笨的嫌疑,淨看無名小店想方設法生存,已到本業是甚麼都無法分辨的地步,就感到時勢險惡生活風急浪高。
水果店零食店文具店賣大閘蟹,過時過節賣月餅糖果紅酒,賣鞋的不能單純賣鞋,還要兼賣別的,賣書的也得賣咖啡賣茶,美其名是開拓客源、業務多元化,實則生意難做,難以獨沽一味。
這些現象或行為,令人想起從前,香港人為了脫貧,甚麼都要做。從前是所謂獅子山下時期,一屋子的人吃飯,一屋子的人幹活,胼手胝足穿膠花車衣各種手作活有甚麼做甚麼,幾經辛苦捱出個安穩,家中或有兒子女兒成材,終於上了大學,唸了一門專業,當律師、醫生、老師等等,帶領家庭成功脫貧。
從前的人相信專業,敬重專業,百足咁多爪是迫不得已。從前的老店,賣甚麼就是甚麼,蛇王就賣蛇,斷不會跑去賣大閘蟹,不熟不做,對賣的東西懷有敬意。這種敬意,就是一種信念,也是顧客可以信賴的資本,口碑是這樣來的,老字號就是這樣生成的。
新時代遊戲規則不來這套,鼓勵全方位搵食,人要多才多藝,店要多功能,是為「分散投資」。那是順境時候的一種策略,信心的表現。物極必反,當要做很多事才可以活下去,意味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做好。
城市的命運,也像這些在離奇角落現身的大閘蟹,被綁手綁腳,在不屬於它的地方被展示被賣掉。肥美的蟹膏是美好的回憶,此大寒之物多吃卻是最傷身。
(編者按:梁文道休假,專欄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