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審計署報告揭發部份私家醫院運用財技,企圖繞過政府對醫院營運利潤只能用於醫院的限制。其中聖德肋撒醫院分拆醫療服務,與其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及多名專科醫生合組私人公司在醫院提供服務,作為大股東的修會可賺取巨額而用途不受限制的盈利。院方單在前年已大賺逾4億,累積盈餘超過24億,媲美上市公司。
分拆公司滙聚名醫
聖德肋撒醫院2010年的賬目顯示,醫院在九間私人公司持有股份,主要是不同專科醫療中心。各公司股權分佈相若,大股東是聖德肋撒的主辦機構、兼醫院土地的承批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佔股五成至九成;其次是專科醫生;聖德肋撒醫院本身則佔股約一成或以下。以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為例,修會佔股52%,眼科名醫周伯展等13位醫生佔43%,醫院則只佔4%。該院分拆出來的公司滙聚不少名醫,包括院長黃智明、醫學會會長謝鴻興、亞洲乳腺癌學會會長周永昌、甚至已故全國人大代表、心臟科醫生鄔維庸也是這些公司的股東。該院又與名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合組聯營「Kam Hope Company Limited」,該公司報稱業務是「提供醫療服務」,醫院和修會各佔四成及五成股權,該公司前年為醫院帶來逾270萬盈利。名華醫療的大股東是海外註冊公司,董事包括康健國際的執董曹貴子醫生。衞生署規定醫院日常營運所得的盈利只能用於該醫院,不得用於其他用途;但該院將醫療服務分拆在多間私人公司提供,所得盈利就不受此限,修會作為大股東可直接從利潤分一杯羹。除了分拆業務外,聖德肋撒與修會達成許可使用協議,單是在09及10年向修會繳交3.08億許可使用費,佔該兩年盈利的22%,被質疑是將醫院利潤轉移到修會。此外,浸會醫院承認09年曾向「香港浸信會醫院慈惠基金有限公司」捐出500萬。但公司註冊處及稅務局獲豁免繳稅的登記,均無上述公司的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