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款產品出蠱惑<br>果渣油充橄欖油每百毫升賣貴6元

11款產品出蠱惑
果渣油充橄欖油每百毫升賣貴6元

【消委會報告】

【本報訊】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任內最後一擊:踢爆「果渣油」充「橄欖油」。越來越多人改用橄欖油,但消委會發現,包括惠康旗下品牌等共11款售價較便宜的「橄欖果渣油」,皆以「橄欖油」標示出售。魚目混珠手法層出不窮,有供應商自創「清淡」或「Extra Light」等標籤,其實非等於低熱量或低脂,只是產品含最靚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比例小,令氣味較淡。

記者:張岳弢、翁煜雄

按國際橄欖理事會制訂的標準,橄欖油產品分兩大類,一是不採用溶劑,從橄欖果實中提取的油脂,方可稱為橄欖油;而Olive Pomace Oil是橄欖果渣油,屬第二類,即是採用溶劑或其他物理方法從橄欖果渣提取的油脂。

供應商辯稱因擔心消費者誤以為是沒價值的東西,才把果渣油標示為橄欖油。易仰民攝

標高原價再扮減價

消委會搜集了11款包裝以英文標示為Olive Pomace Oil或Pomace Olive Oil(即橄欖果渣油)的產品,發現五款用中文標示為橄欖油,包括惠康旗下的First Choice、保得、歐莉、維康及一款來自意大利的Gondola品牌。其餘六款產品雖然包裝上無中文名稱,但貨架的中文名亦為橄欖油、醇香煮食橄欖油、精煉橄欖油、精製橄欖油和純橄欖油。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梁光漢指出,平均每100毫升橄欖果渣油售5元,而橄欖油則售11元,售價相差逾一倍,惟若以橄欖油標示,消費者難以分辨。有市民更向本報投訴指,橄欖果渣油出售時,特別將原價標高,然後扮大幅減價吸客,但實情是其原本就是「平油」。
梁光漢引述部份供應商稱,是因為果渣油名稱「唔好聽」,擔心消費者誤以為是沒價值的東西,故才標示為橄欖油。雖然食品科學專家指出,兩類產品的脂肪酸成份分別不大,但業界標準規定,橄欖果渣油絕不能稱為橄欖油,故消委會已交食安中心跟進。

清淡不等於低熱量

消委會同時亦發現,有五款橄欖油自創「清淡」、「Extra Light」的標籤,但其實並非低熱量或低脂的意思,其實只是這些產品含最頂級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比例較小,有供應商甚至表示,產品是由99%精煉橄欖油和1%特級初榨橄欖油混合而成,所以味道、氣味或顏色較普通橄欖油淡,適合用於沙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