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公司上市與增發新股,常成為A股大跌原因之一,為消除股民心魔,中證監研究改革公司上市與再融資。消息指,由於不少公司在中港兩地上市,故中證監同時研究H股全流通。
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一直爭取H股全流通,此訴求已列入中證監研究議程。《21世紀經濟報導》報道,中證監副主席姚剛表示,未來會修改首發和再融資的管理辦法,甚至包括H股的相關內容,整體想法是進一步放開。「對於想去聯交所上市的,無論是紅籌還是H股,只要符合聯交所的規定都可以去(指全流通)。」
滿足企業融資要求
至於中證監放寬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準備取消「456」要求,只要符合香港上市條件,一來可減低內地股民對新股上市有過敏反應,二來大量公司排隊上市,深滬市場短期根本未能處理。目前內地企業赴港主板上市的門檻,要求4億元人民幣淨資產、5000萬美元融資額、6000萬元人民幣淨利潤的標準,這所謂「456」條件,相較起A股的上市要求顯然較容易達到。為了配合這項新政策,中證監和香港證監會將進一步加強在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和會計品質方面的監管合作。北京一家投行資深高層表示,有關H股上市政策非常值得關注。該人士稱,赴港上市門檻進一步放低,不但能分流出一部份欲在A股上市的企業,緩解A股壓力,也同時滿足這部份企業的融資要求。他說,這對於目前內地資本市場顯然是利大於弊。自1993年內地企業首開赴港上市以來,H股何時全流通便一直成為困擾在港上市的國內企業難題。所謂的H股全流通,即在港上市的企業所持的法人股與國有股可悉數轉化為H股交易流通。1993年,第一隻赴港上市的內地公司為青啤(168),由於當時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其採取了在H股公司上市,但其法人股與國有股不參與H股上市的交易格局。即法人股與國人股將不被轉化為H股,其後赴港上市的國內企業都遵照此慣例。這一慣例的實施,給赴港上市的企業帶來諸多不便。2005年,有關H股全流通問題有些許突破。當年10月,建行(939)作為首隻全流通H股股票於港交所順利上市。但建行為此付出了不少代價,除了建行大股東有一個較長的禁售期限定,淡馬錫從匯金手頭購入股份的禁售期也為3年。之後交行(3328)在H股流通方面也有所涉及,但僅為部份突破,即其法人股東之一的滙豐銀行持有的19.9%股權為H股流通股,但其鎖定期也達3年。不過雖然其沒有全部轉入H股流通股,但其股東社保基金和匯金公司持有可轉為H股流通股交易。但除了上述兩單特例外,至今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H股全流通依然未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