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對習李新政還能有期望嗎? - 李平

蘋論:對習李新政還能有期望嗎? - 李平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昨日選出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如期上位,到明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舉行後就會分別接任國家主席、總理,習李體制將正式取代胡溫體制。有人期望習近平是具改革精神的年輕版鄧小平,有人期望習近平是又一個開放黨禁的蔣經國,但中共的政治制度、現有利益集團的掣肘、習近平李克強的政治理念和個性,決定了就算有習李新政,也可能像當年的胡溫新政一樣只是曇花一現。
作為中共未來五年施政綱領的十八大政治報告,習近平所提的「權為民所賦」消失無蹤,在政改問題上確立的原則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黨的領導仍凌駕於人民和法治之上。顯然,習近平、李克強主政後,要他們在近年內實現中國民主化、開放黨禁、實施國家領導人普選並不現實,那麼,對習李新政還能有期望嗎?
將中國政治改革的期望寄託在習近平、李克強身上,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不論主動改革與否,中共專制、獨裁的政治制度都必然崩潰,分別只在於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胡溫主政十年,道德崩潰、社會分化、軍隊震盪,中國已坐在火山口,維穩費超過軍費,仍然壓制不住街面上的硬對抗、網絡上的軟對抗,不管結果是薄熙來式的權貴政變成功,還是官民衝突引爆革命,這一代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外界對朱鎔基有過期望,對胡錦濤、溫家寶有過期望,實際上是期望中共能主動改革,降低政治制度崩潰、社會秩序崩潰的代價。
習近平、李克強等新一代中共領導人,都是由江澤民、胡錦濤等前代領導人挑選的接班人,維護中共領導地位仍是其基本政治理念、政治任務。習近平昨日大談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聲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下大力氣解決貪污腐敗問題等。
如果習近平、李克強真的具民族責任感、歷史責任感,就應有勇氣打破中共利益集團的桎梏,不再以經濟增長掩蓋官員貪腐問題、社會分化問題,而要立足從政治上、制度上解決問題,為中國走向民主、法治奠下基礎。對習李新政,難有厚望,又不能不有所期望,起點是較為開明、廉潔的政治,這也是他們建立民望、鞏固黨內外地位的基礎,如能由此觸動官員監察制度、司法制度、新聞和網絡制度的變革,已是善莫大焉:
一是推動官員財產申報及公開。與其高唱「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何如先讓官員的家庭財產公開在陽光下?《紐約時報》報道溫家寶家族坐擁巨富後,據稱溫家寶願意接受中央調查及公開家產,這不失為一個加快建立反腐制度的契機。
二是推動司法獨立,廢除政法委。今次中央政法委書記退出政治局常委會是一個進步,但政法委是法治不彰的罪魁禍首,不只應削弱其權力,更應予以廢除。
三是推動黨政分離,推動共產黨向執政黨轉型,正如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前夕所指:「黨政分開是指政黨系統與國家政權系統的分開,不僅包括執政黨與政府,還包括與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的分開,黨政分離是實現自由民主的一項重要舉措。」
四是推動憲政。胡、溫主政之初曾以此制衡江澤民、李鵬等干政,而維護憲法尊嚴,不只是約束退休高官行動須合憲合法,也包括維護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