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這回都算忍氣吞聲了,這個荒謬但真實的假拍戲真救人故事,三十多年後才拿來作電影的題材,而且全片看到那些美國人個個嚇到面無人色,對於伊朗,美國人大概是心中有愧。
故事開始三言兩語交待了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我看過最簡潔有力的開場,反正觀眾知道美國人當年怎樣將伊朗的民選總統推翻,找來一個獨裁兼心狠手辣的巴列維,以恐怖的專制方式統治伊朗,結果人民忍無可忍,推翻了這個血腥的政權,伊斯蘭革命誕生了。
國旗的啟示
在簡單地說出背景歷史後,進入故事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伊朗人在燒毀美國國旗,這算是前所未見的。班亞弗力不是第一次做導演,這回卻拍得非常熟手,也明白國旗的意義及其象徵,當電影最後一場班佬回家找老婆及兒子時,他們在門口的擁抱,背景就是一支掩掩映映的美國國旗,表明班佬拍這部電影並非不愛國,只是忠實地陳述這個離奇的救人質事件。中段有一場戲是伊朗的人民踩過美國旗的特寫,大概美國人看到會感到侮辱,也會深刻反省到底美國人在外國幹了甚麼好事。
《ARGO救參任務》也可當喜劇看,實際上班佬在中段也當喜劇拍,以假拍電影來救人質,真是有夠爛的橋了。那個非常搞笑的電影海報,和爛到不知所謂的劇本不知是否當年真的用過,看着就知道這不是一部電影。荷李活的人這回算是自我諷刺,不過伊朗人竟然會相信讓他入境,是否也在說伊朗人的智慧有問題?也許,就當是一場笑話好了!
當過編劇的人自然會知道這個世界很多真人實事比編出來的劇本更荒謬,但班佬還是荷李活的人,即使真人實事夠離奇,也要加油添醋,最後一場戲他們在機場被多次檢查,最後坐上飛機,然後革命部隊收到消息,駕車在跑道上狂追,這種典型的平衡剪接手法,恐怕是電影才有的吧?雖然老套,卻還是帶來應有的劇力。但實際上,電影卻不斷強調這是真人真事,在片末字幕出現時,也將真實的人的證件和電影上的演員對照,部份扮相非常相似。為甚麼這麼強調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的?說得明白一點:這就是電影的賣點。它要告訴觀眾,尤其是美國的觀眾,事實便是如此荒謬,同時想一想美國政府所做的事,也有夠荒謬的。就像養了個拉登,最後反過來咬自己一口。
仍然公式化
《ARGO救參任務》據說有機會提名明年的奧斯卡,只是作為一部電影班佬還是顯得不夠火花,他只是高水準地陳述了事件,要幽默有幽默,要緊張有緊張,實際上卻無法掙脫一般類型電影的公式和電影手法,正因為它沒有甚麼火花,於是也看不到電影對現實反映了甚麼,它算不算是對美國政府行為的檢討?還是說到底仍然只是諷刺伊朗人蠢?連這麼一條爛透了的橋也能夠過關?它沒有大美國主義的醜惡嘴臉,也沒有自我檢討的態度,班佬的演技跟這部電影一樣,好像很專業高級,到底他何時是恐懼呢?還是覺得想偷笑呢?從他的表情完全看不出來。也許他真的要在荷李活多些學習演技,否則絕對不能像電影裡所描寫的那樣能夠騙過這麼多人。
這只是一部很過癮而有娛樂性的電影而已,還未夠拿獎的級數!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