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與小班教學 - 梁亦華

教育改革與小班教學 - 梁亦華

日前,近二百名中學校長在政府總部集會爭取小班教學,令小班爭議再度成為社會焦點。學界普遍認為,政府該趁人口下降的契機推行小班教學,亦有學者認為小班教學學生人均成本將大增,故應先選取其他更好的替代選擇,如「減少教師每周教節」等。為甚麼小班教學議而不決的對峙持續十多年?政府、前線教師、及其他持份者眼中的小班教學,又有何差異?
在東西方文化中,各國對班級大小與師生比例的理解極為不同。歐美教育以培養自由公民與個人啟蒙為目標,偏重個別差異,着力個人化課程與評估,是以在過去數十年間陸續推行小班教學,為前線教師提供必要空間。在各國研究中,班級比例與師生比例亦成為了評核教育系統質素的重要指標。
香港課程改革承繼歐美傳統,各科統一性考核逐漸被各式各樣的多元評估及個人專題報告所取代,融合教學、班群教學等策略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為各校的年度發展目標。然而受傳統所限,師生比例並沒有像「英書中教」或「國民身份認同」般,成為非改不可的「問題」。相反,教育局前局長孫明揚撰寫的〈小班教學是救校良方?〉中卻認為小班教學將減少中學生群體互動,對學生群性發展反會產生不良影響。誠然,在東亞「筷子文化圈」的傳統中,學校多視大班編制下的學生互動為學習社交技巧的契機,可是各類個人化評估,如通識的獨立專題探究(IES)等,均要求教師花費大量時間作個別指導。局方既要維持「群性互動機會」,又要求教師指導數十名學生根據各自興趣來制訂研究題目,再協助他們熟習不同類型的「解難、資料搜集、分析和傳意技巧」,這是否有點強人所難?
至於暫緩小班教學,改為減少「教師每周教節」,又是否可行?根據過去十五年經驗,教育局為教師創造空間以後,各類備課會議、課外活動及大量非教學的行政工作自會把空間迅速填滿。學校在市場化競爭的無情鞭策下,自會確保教師「不務正業」,忙碌不停。相對而言,小班教學倒能直接為教師創造空間,集中地照顧弱勢學生。
其實,教育局對小班教學持保留態度,多少亦源於中西夾雜的教育思維。局方的立場主要建基於二○○三年劍橋大學的小班教學研究。該研究發現實施小班教學後只有四分之一學生成績有所提升,故此斷定小班教學的成效並不顯著。如此「小班就是求分數」的思維,豈不與教育局多年來的主張「求學不是求分數」相矛盾?再者,小班教學的最大受益者,不是任何場景下皆能奪A的優材生,而是家庭支援不足,學力稍遜的學生。某程度上,小班是解決教育局強行把學生派位組別「五改三」,個別差異擴大後的補底措施。如只以分數定成效,而不考慮小班以後教師提供的個別關顧與情感支援,又是否合理?
古語有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局、校長、教師、家長等,全都自稱把「學生利益放在首位」,最終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也許,社會各界在討論小班爭議之前,也許該先反思一下︰教學質素是取決於一堆數字,還是學生價值觀、學習態度與關愛文化?社會期望的教師專業,是「教書」,還是「教人」?

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研究學院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