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在此屆立法會選舉大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泛民內部各政黨之間協調不足。然而,泛民似乎還未能從失敗中學習,仍然繼續沉浸分裂與內耗的殘酷遊戲中而不能自拔。沙田原任區議員、民建聯成員楊祥利早前因破產而辭職,因而鞍泰選區於十一月四日進行了區議員補選。結果,民主黨游月華、新同盟陳珮明、民建聯招文亮分別獲得一千四百四十三、一千三百二十九、一千四百八十八票,兩位泛民參選人以些微票數落敗,泛民再次因為內鬥而將席位拱手讓予建制派。而為這場令泛民支持者哭笑不得的區議員補選鬧劇,畫上一個完美句號的是民主黨議員黃碧雲。她在補選結果公佈後,在網站留言暗指新同盟是「民建聯B隊」,又引發泛民內部的一場風波。
對朋友殘忍實質上就是對敵人仁慈。泛民陣營一日未能建立有效而公平的協商制度去解決內部分裂,那麼全體泛民政黨都將淪為建制派最有力的「助選團」。目前這一情況日趨嚴重:政改爭議之後泛民「老大哥」的地位逐漸動搖,面對政黨版圖重新劃分的大好機會,其他泛民政黨亟欲取而代之。雖然在議事堂上,泛民在大部份議題上可以同仇敵愾,然而到了選舉場上則暗中較勁,於是就形成了博弈理論所謂的「囚徒困境」:即使合作比不合作能夠獲得更大的整體得益,但由於參與者都擔心對方背叛,因而選擇不合作,結果招致兩敗俱傷。如何逃出這樣的囚徒困境,是泛民乃至香港正值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從不久前的立法會選舉,以及最近的區議會補選來看,建制派已經建立有效的配票機制,而泛民似乎仍是一群泛泛之民。專制與霸權固然是民主與自由的敵人,但比起外部的威脅,內部的危機很多時候具有更大的破壞力。假如香港民主與自由之路失敗的話,多半不是因為建制派設下的路障,而是因為泛民自己迷失了方向。有一個笑話這樣說,如果兩個人被一隻獵豹追趕,人毋須跑得比獵豹快,而只要跑得比同伴快,就能夠暫時活命了。落後的人成為獵豹的美食,而倖存的人則沾沾自喜。然而,獵豹胃口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即使暫時倖免於難,倖存者最後亦會變成遇害者。
利奧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