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輝批評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陷中大於不義」,不滿研究所視政治抹黑為「手民之誤」,要求全面回收《藍皮書》,「將『中大』改做『某大學』受美國操縱,係共產黨語言,比單指中大更嚴重,更不負責任。」
重申沒收美國機構捐款
張燦輝退休前在中大兼任哲學系系主任多年,也是中大校友,師承已故哲學大師勞思光。張指出,中大創校先賢63年開創通識教育,建基於新亞書院的反省中國文化精神,以及崇基學院的西方博雅精神。三三四學制後,學生多了六個通識基礎課程學分,需要閱讀中西經典及參加25人小班討論,「呢種課程喺大中華圈獨一無二,經過同事探討、嗌交得出來。話課程畀美國佬買起,等於話我唔係姓張,係荒天下之大謬。」張燦輝重申,通識教育部從未接受美國機構捐款,只有校友鄭承峰家族捐款成立研究基金,鄭氏也從不過問研究內容。
各國大學也會派員到美國名牌大學、本港及內地大學取經,以研發通識課程。現時香港大學參考「哈佛模式」,採用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包括當前世界、道德判斷等學習範疇;芝加哥模式則注重閱讀古典;而哥倫比亞模式推崇中國文化,方向與中大相似。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