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全民理財教育嘥心機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全民理財教育嘥心機 - 丘亦生

近月強積金半自由行的宣傳排山倒海,打工仔又多了選擇,換句話說,又要自己作決定,左度度右度度。在接受這挑戰之前,請進行以下測試:一)通脹題:如果存款年利率為1厘,而通脹為2%。一年後,你的存款可以購買的貨品是多過今天/少過今天?二)複利題:假設你有100元存款而年利率是2厘。五年後,你的存款會多於/等於/少於102元?三)風險題:買一隻股份,通常較買一隻股票基金安全。對或錯?

財經常識題 七成答錯

這三條問題,被視為最基本的理財常識題,是ABC中的ABC,但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2009年進行的全國性財經常識調查中,卻發現首兩題至少有三成半人答錯,第三題更有近半人答錯。全部答中這三題的,更只有三成。早兩個月,美國證監會連續發表了多份報告,以回應最新的金融改革法案。當中美國證監會綜合了2006年以來多個聯邦機構所進行的國民金融常識調查,包括以上的一個。其結論是,美國散戶的財經常識少得可憐,對一些基本概念如通脹、債券、利率、按揭及風險均不甚了了,大多不明白基金收費對長遠回報的影響,甚至不知道指數基金的存在,還以為監管機構會保護他們免受投資虧損。更大的問題是,他們並不自知。有調查指七成人對自己的整體財經知識有很高評價,而且對使用數學來處理日常理財極有信心。當一般公眾的投資常識貧乏,卻自以為OK,便很容易成為無良業界的待宰羔羊,被不同花樣的銷售游說策略打動,輕舉妄動地買錯投資產品、借貸過多、又或承擔過大風險。

投資者教育 得個講字

我相信香港亦有類似情況,通常官方的指定動作,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因為這答案一定不會錯,但要全民升呢,談何容易,而且不切實際。有多少人會記得自己信用卡的手續費及逾期息率?林林總總的投資產品,要如何才能一一清楚明白?先不論有些人有數字恐懼症,看看賬單已覺頭痛,而且人生的光陰有限,有人就是不想把時間花在錙銖必較,想花在家庭、嗜好、運動,我不認為有甚麼不對。以前這些人可以完全遠離投資,死儲爛儲,然後買樓,實行單純而勁Work的策略。可是現在想不理也不行,因為政府強迫你將人工劃出一截,要你自己揸主意,成績更成能否安樂退休的關鍵。實情是,人始終是人,即使是專家,不代表就像強迫金廣告中的精明投資者。好似因為開創資產分散投資理論而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Harry Markowitz,早兩年被《華爾街日報》問到如何分配投資時,不無難為情地表示,他將儲蓄簡單地分兩等份,一半放股市,一半放債市。全球最大指數基金之一的先鋒(Vanguard)基金創辦人John Bogle,雖然常常教人檢討投資,但他接受電視訪問時卻表示,九年來未曾理過自己的投資組合。我還是奉勸政府,不如務實一點,投資者教育不是絕招,要避免強積金得過供字,養肥了業界卻退而不休,港府還是要積極研究是否推出官方的指數基金,以低廉成本,讓不想費神的人有一個緊隨大市表現的基本選擇。瑞典多年前已推出這措施,效果亦不俗。英國最近亦研究能否推出擔保收成的退休基金產品,透過買保險來鎖定長期回報。若靠教育可解決退休安排,當年強積金也不需推出。丘亦生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