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蝶海情僧 越劇與粵劇較量 - 石琪

蘋果聲色:蝶海情僧 越劇與粵劇較量 - 石琪

一年前我看了蓋鳴暉、吳美英主演粵劇《蝶海情僧》,上月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看了越劇《蝶海情僧》,由越劇名家趙志剛、陳湜與寧波小百花越劇團合演,明年初還會有京劇版本來港演出,這情況非常少見。當然,很多傳統題材如《西廂記》、《梁祝》、《紅樓夢》和西遊戲、三國戲、水滸戲等早已有各種地方戲曲,毫不稀奇。但香港原作新劇目竟能變出三大戲曲版本,似乎獨一無二(「香港話劇團」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已有粵劇和京劇兩種戲曲版本,毛俊輝導演的內地京劇版將於明年香港藝術節來港上演),總編劇兼出品人李居明傾力「炮製」,才產生難得的三面體。

「運程家」李居明忽然出錢出力大搞粵劇,再搞粵、京、越三地聯演,又打救新光戲院,不斷令人嘖嘖稱奇。亦有人認為他一味出風頭,自我吹噓,因此不大捧場。顯然,李居明不是默默耕耘那種,而是大鑼大鼓喜歡自我張揚。然而無論作風怎樣,坦白說香港粵劇熟口熟面已久,觀眾層日漸老化,的確需要有人不惜工本大搞一番,別樹一幟刺激一下。至於成績是好是壞,亦需要客觀評論,根本上任何主觀意見也越多越好。其實本地各種舞台演藝也是這樣,演出甚多,評論卻很少。
奇在短短三年,標榜李居明編撰的粵劇已上演及重演頗多。我看過其中幾齣:《大唐胭脂》是《紫釵記》變奏,不過絕非唐滌生精品級數(當年唐滌生非常多產,必有不少次貨甚至劣作);《聊齋驚夢》靈感來自《倩女幽魂》,相當有趣;《俏孔明》則很奇情,還有點離譜。《蝶海情僧》最獨特,我印象特深是蓋鳴暉很出色,唱做比以前成熟,劇中吃人肉戲很離奇,但我看的那次粵劇演出整體不大平均,其中談佛學與人生哲理有點故弄玄虛。肯定的是,每齣都請名伶擔綱,精裝製作,增添新舞台技術而不失粵劇格式,無疑很想加強粵劇在新時代的吸引力,看來李居明對戲曲有感情,故事構思往往與眾不同。
至於越劇《蝶海情僧》,認真程度實在超出我的預期,身兼聯合出品人和藝術總監的趙志剛並非應酬畀面,而是各方面盡力而為,不愧為很用心的舞台作品,整體專業水平勝過粵劇版本。
劇情主體和粵劇一樣,描述太子真如與宰相千金香凝相愛,但因宮廷政變,真如落難出家為僧,歷盡滄桑,廿年後才與當上皇后的病危愛人重逢……。實際演繹就與粵劇頗有分別,因為劇種不同,越劇版本的曲詞對白、排場及細節都重新改編,而且內地新戲曲都有專家負責導演、舞台美術和音樂指揮。
中場休息時遇見一些朋友,聽到正反意見。反方覺得不大像戲曲,更似有歌唱還有「芭蕾」的musical音樂劇。正方認為這是新派戲曲,效果不錯,尤其大讚男女主角演唱出色,形象亦佳。我比較同意正方,由於看過其他新派甚至非常前衞的戲曲,相比之下這台越劇可算「有譜」,顧及新舊交融了。
趙志剛確是越劇罕見的男小生奇才(越劇一向全女班,今次其他男角亦全是女藝員反串,但有鬚老生開腔始終不像男聲),我久違多年,現在他的柔性唱腔奇佳,後段真的剃光頭扮和尚,演得傾情。女主角陳湜也很出色,配搭合襯。內地戲班亦好在配角都有聲有色又多年輕新秀,不像香港粵劇人腳經常參差不齊,有時侍女書僮比小姐公子老很多。
這越劇做到比粵劇嚴謹細緻,頗有格調,劇情鋪展不會突兀。亂世饑荒的人肉飯店一場帶來驚恐亦不過火,點出情僧悲天憫人的頓悟,只嫌店主角色遠遠不及粵劇阮兆輝生動地富於黑色幽默。結局男女主角重逢充滿悲情,不過越劇沒有父子相認,比較含蓄,粵劇版本就更有戲劇性。
與劇名有關的蝴蝶佔戲不少,粵劇的蝴蝶道具在操作上不易控制,越劇改由一隊女舞蹈員扮蝴蝶,像芭蕾《天鵝湖》,增加了台上姿采,不過動作設計尚欠輕盈如蝶的飛舞感,應該還可改善。
總的來說,越劇《蝶海情僧》是可觀之作,妙在與粵劇各有顯著特色,不是照辦煮碗。正如前述,粵劇不夠嚴謹和平均,好在戲劇性強,個別人選有突出表現。至於京劇版本怎樣呢?李宏圖和郭瑋主演,資深名家葉少蘭演情僧老年,陳薪伊導演,陣容很強,無論是否符合戲曲標準,大概都與粵、越兩版同中有異吧。

而趙志剛改編的越劇版則盡力而為,整體專業水平勝過粵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