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坦白你會驚:瘋 - 卓韻芝

我坦白你會驚:瘋 - 卓韻芝

香港的電視業生態異常,觀眾的心理更異常:又要追看電視劇,又要罵其質素差——在正常情況下,人類會遠離一己討厭的東西,而非步近。例如:當你藐視的人出現,你會自動避席,而非主動接近。劇集播放,不看白不看,為何要邊看邊罵?好使自己長期活於憤怒與失望中?這行為聽來有點反常,就像卡夫卡或契訶夫的小說人物,心理扭曲而帶着瘋性。上年調查報告指本港有17.3%人擁有情緒病徵狀,未知邊看邊罵是否一種體現?何必自虐?索性直接收看你喜歡的東西吧。例如《Homeland》啦!超級爆精采!角逐九個艾美獎項!明珠台譯《暗戰》。聽聽是否閣下杯茶:跟美國國防與中東恐怖分子有關的反恐驚悚劇,劇情緊湊,故事富層次,演員好到讓人喘不過氣。

瘋癲與大眾娛樂

《Homeland》其中一個魅力點是女主角Carrie的角色設計:一位擁有躁鬱症的CIA特工,每天必須服用強效精神科藥物……說到這裏,大概各位心中已經產生聯想:

《醫神》中Hugh Laurie扮演的醫生阿頭不合群又吝嗇,卻是奇才。劇照

黃智賢在《雷霆掃毒》中由總督察變為毒販,面目也漸變猙獰。電視圖片

一,她是行為怪異、篷頭垢面、經常自言自語的怪胎!或
二,她是極具魅力、果斷瀟灑、擁有精神病的脫俗奇才!
事實上,這兩類正是主流媒體替精神病患者塑造的形象,第一類是醜化,第二類是浪漫化。前者蠻接近許多人心中的精神病患者形象:行徑失常、肌肉抽搐,甚至有暴力傾向,劇集與電影裏典型的精神病患,忽然跑出來向主角透露重要線索的失常露宿者!《雷霆掃毒》就有這種角色!第二類則是將精神病美化:由於擁有精神病,因而成為天才,靈感不絕、觸覺敏銳、思想破格,就是《醫神》(House M.D.)的類型,彷彿精神病是相當酷的事。好了,到底《Homeland》女主角是怎樣的精神病人?上述兩類皆不。換來的是比較中肯的角色塑造:她神經夸夸、不善於處理情緒、執着而堅定……這些跟她的病沒有必然關係。這病影響她日常生活的方面,是她得經常去取藥。精神病只不過她生活的一部份;她帶着一個病,但這病沒有定性她。後來,她懷疑自己的病影響個人判斷力,諷刺的是:她的病並沒有影響其判斷力!但她因為自己有病,懷疑自己的判斷力有問題!蠻新穎的創作,簡直為精神病謀求平等機會。

大眾娛樂經常分化普通人與精神病人,將「怪誕、詭異、嚇人」的氣氛套在精神病之上,弄得大家更加歧視精神病。取笑瘋人/揶揄他們/公開表示害怕他們,好像沒大礙似的,其實瘋癲僅精神上患病而已,就像身體患病一樣。你不會說癌症病人的壞話,為何對精神病人卻毫無惻隱?精神病人彷彿食物鏈的最底層,任人宰割。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著作《瘋癲與文明》提出問題:在歷史上,人類對瘋癲的定義如何改變?正常人怎樣看待瘋子?正常人如何殘暴地強迫瘋子模仿自己的「正常」行為?

瘋癲與權力

很好的提問:精神病學家怎樣定義「正常」和「失常」?上年我讀了一本頗受爭議的書籍,先旨聲明:它具啟發性,卻不是很精采,而且尚未推出中譯版—Jon Ronson《The Psychopath Test》冷血精神病者測試。書內提及定義精神病的工具,一本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裏頭列出每個已知的精神疾病。在1950年代,這只是一本薄薄的手冊,列出60種精神疾病,後來它越加越厚,直至現在886頁,厚如電話簿,列出374種精神疾病;作者翻開這本手冊,竟發現自己有12種精神病!這使他產生疑問:我們是如何界定精神病?界定精神病的方式是否很……精神病?這便是此書籍的切入點,雖然也有人認為他過份簡化複雜的精神病學。

《瘋癲與文明》是米歇爾福柯的成名作。

Jon Ronson的《The Psychopath Test》是一本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本書有趣的是作者對於psychopath精神變態者/冷血精神病者的假設。冷血精神病不同一般精神病,冷血精神病者被認為是天生的,並且無法治癒。他們缺乏同情心,從折磨他人中獲取興奮感,天生的惡魔、冷靜的連環殺手、極度凶殘的暴君。恐怖的是(他們是真正的恐怖)他們的魅力異於常人,善於說謊、愛慕成就與權力,大城市和大機構,便成為他們的舞台。冷血精神病在社會的比率普遍被認為低於1%,在「企業專業人士」的測試中,得出結果卻是3.9%。殘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造就他們,讓他們爬到更高位置(有說商業社會,人越是無情,越是攀得高),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折磨他人,從而找到快感。冷血精神病者,可能是政治家、銀行家、律師、你老闆!
當你埋怨上司沒人性,要小心說話,因為那可能是真的。

撰文:卓韻芝
藝人。
不用怕,幽默感會救贖你。

逢周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