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TV將英國Channel 4的性教育節目《The Sex Education Show》重新包裝成《性教育.是咁的》,由於以真人示範作招徠,毫無難度地成功製造話題。關於香港的性教育,由我小時候一直到現在已為人母多年,公眾印象或興趣,始終停留在男女生的不同性徵、何謂安全性行為、有了BB怎麼辦等等青少年議題。作為一個自以為開明的母親,對性教育當然不抗拒,反而總嫌太少材料關顧性知識其實也相當貧乏的成年人。男女歡愉後成功製造了小生命,有人會教導我們如何照顧嬰兒的起居飲食,但若小天使未能成功來到世間,那又如何?性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一個空隙,成了無知母親如我的情緒陷阱。
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現在回想起來,一切仍歷歷在目。那時小悠已經兩歲多,由於家族中的其他小孩都在外國,她成了在港一眾成年親友的甜心。每次返回老家,總有如公主出巡般,宮女侍婢排着隊在迎候,久而久之,變得有點驕縱。我們好想為她添個弟妹,一來分散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二來到她長大成人,父母親戚都垂垂老矣時,她在人世間還有一個至親的人。
一切比我們預期中更順利地發生了。因為懷着小悠時,我基本上沒有改變過生活步伐,好容易就把她生下來,所以對於這個第二胎,欣喜之餘,十分掉以輕心。那是某個星期六的上午,我第二次回醫院覆診,剛巧遇上我妹妹一家為孩子進行一些測試,總之小悠的爸爸一股腦兒就跑了過去天南地北。我進了醫生的房間,躺在床上塗上一層凉凉的啫喱,儀器顯示不出任何的動靜。那個上兩星期還細小如豆的小生命呢?
「可能是太細,看得不太清楚。」醫生立即換上聽BB心跳的儀器。全個房間水盡鵝飛。「連心跳也沒有,應該是沒有了。」醫生說的每個字,我也聽得很清楚,但基本上理解不到她在說甚麼;奇怪地生理反應較心理反應更快,兩行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你先生呢?」醫生也急了,我連話也說不出來,只用手指向門口方向點了一點,結果是護士透過醫院廣播,把我那談興正濃的丈夫召回。
我從來都不知道流產是這麼容易的一回事,可以在毫無徵兆下發生;在主流教育制度下讀了十九年書,都從來沒有人教導我生兒育女原來如此高風險(我老媽那輩是在麻雀枱旁邊作動的,生產頻繁,根本不當一回事)。待我冷靜下來,醫生開始解釋:「這其實是很普通的一回事,經常都會發生。一般來說,是BB本身有些缺憾,即使勉強發育生了下來,也可能會有殘障。早期流產,算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她語氣之平靜,簡直令我有點不安。
「是因為我工作太辛苦嗎?」所有媽媽在那一刻,都難免會有自責的傾向。「當然不是,我們上一輩要落田農耕,比你辛苦得多,那豈不是連一個孩子也沒有?事實上他們是一打一打的生育。就你的情況而言,跟工作辛苦與否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
醫生說得輕鬆,但對我這個準母親而言,情緒難免起伏了好一段時間。自此以後,我對身邊有意生兒育女的朋友留了心,發現醫生所言不假,這種不能控制與避免的早期流產,實在相當普遍,只不過中國人傳統把這情況歸入「BB小氣」類別,往往羞於向外講述。原來每100個孕婦中,便有15人出現自然流產,即是在懷孕四至二十周(部份地方以二十八周計算)內,胚胎自然流出母體,大部份是因胚胎染色體異常,令致母親身體出現排斥。
香港去年有95,337名初生BB,以此推算,有多達14,300位小天使未能成功降臨人世間,每天的自然流失率近40人。若早期流產非關母親身體狀況,只要調養得宜,數個月後已可再接再厲,半年後我便成功懷上小芊了。我有兩位親友曾經歷兩次傷痛,以或然率計是2.25%,而在醫學上,經兩次自然流產後可成功懷孕生育的比率達八成半,其中一位的第四次懷孕、第二位寶寶,預產期是在兩個月後。
自然流產對母親的身體其實影響不大,但心靈上的打擊不小。有調查發現,經歷流產的孕婦中,五成半人即時的反應是極其傷痛;25%在三個月後,情緒繼續波動;18%在半年後仍感到十分痛苦;一成人在一年後,心靈傷口仍在瀝血。
一直希望有機會探討這個題目,正是因為性教育往往在這方面點到即止。希望一眾準母親們明白,小寶寶原來甫在我們的身體內成形,便要面對弱肉強食的自然定律,他們的走與留,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可能是上帝認定他們裝備不足,把他們召回重新培訓才讓天使們重臨世間,讓他們帶來更多的笑聲。所以與其沉溺在傷痛中,倒不如積極調養身體,不要讓過去的不幸,桎梏迎接未來的空間,靜心等待下一位天使的到臨吧。
作者:蕭煒春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