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我有幸獲邀出席一個由台灣衞生署主辦的「兩岸三地癌症防控交流會」。席上,我除了講述香港經驗外,亦了解到兩岸在癌症防控工作上目標明確,措施清晰,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癌症數字越趨嚴重,尤其是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因台人有檳榔的習慣)。
總統馬英九於是下達命令,未來十年台灣要減低癌症死亡率,衞生署要有所行動。
要減低死亡率,首先從預防及教育着手。預防就是措施,而教育,就是民眾要認識,以及知道更多有關癌症的症狀,及早發現及治療。
自2010年開始,台灣推行四癌普查,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台灣專家根據國際經驗,結合本地特色去決定普檢的方法。子宮頸癌用子宮頸抹片,乳癌用乳房X光造影,大腸癌用大便隱血檢查,而口腔癌,則透過經培訓的保健人員,目測口腔健康。現已推行全民健康醫療保障計劃的台灣,每年約動用數億元台幣於上述普檢計劃。
相比於台灣,擁有13億人口的大陸,癌症防控工作肯定困難更大,但政府亦從預防出發。
由於城市醫院有提供檢查服務,政府於是先行將資源集中在偏遠的農村,推行兩癌普檢——子宮頸癌及乳癌。大陸會培訓保健人員入村,或透過流動健康車為婦女提供子宮頸抹片、超聲波及乳房X光造影的檢查。
兩岸均從預防及教育去推動癌症防控,而措施則按國際公認的做法,實行普檢。反觀只有700萬人的香港,這方面的工作卻遠遠落後於兩岸。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