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式設計 從外難看到龕位<br>靈灰安置所踢走陰森

花園式設計 從外難看到龕位
靈灰安置所踢走陰森

【本報訊】骨灰龕位短缺,當局長遠希望能在全港各區增設30至40萬個龕位,惟覓地建龕並不容易。和合石最新建成的第五期靈灰安置所,可提供約4.3萬個骨灰龕位,加入大量綠化元素作花園式建築,打破以往陰森設計,冀減低附近居民不良觀感,更易接受與龕場為鄰。 記者:馬志剛

位處粉嶺橋頭路新落成的和合石靈灰安置所及火葬場,恍如一座大型公園,被綠化地帶環抱其中。設有35,300個龕位的靈灰安置所依山而建,樓高五層、呈長方形,整個頂層已闢成草坪,連接上方和合石路,方便疏導春秋二祭孝子賢孫。外牆設計以木條幕牆為主,在外難以直接看到龕位所在,卻能保持通風及引入天然光,配以大樓主體素灰色建築,外形簡約純樸。
安置所內大部份為無煙龕位,龕牆下不會設置焚香槽,如有需要必須走到每層龕牆以外的指定香鼎裝香,又或到大樓外的中央冥鏹爐焚燒冥鏹。每個龕位各自配有小花瓶,鼓勵市民以鮮花取代香燭,向先人致祭。其餘8,400個戶外龕位,才會按傳統設置焚香槽。安置所外面也分別設有中式和西式風格的紀念花園,讓市民選擇在此處撒放骨灰。

設有35,300個龕位的靈灰安置所,內部大部份為無煙龕位。

高永文指和合石的龕場將成為未來靈灰安置所的基本標準。

火葬形式模仿土葬

和合石火葬場共有四個禮堂,各有獨立入口,各禮堂親屬不會相遇。隨步途經倒影池,寓意讓弔唁者洗滌心靈,車路兩旁的高杉茂密多蔭,讓家屬平復情緒,與先人話別。舊式火葬場由孝子賢孫按掣把先人遺體穿越掛簾送到後方火化,新設計備有升降台徐徐下降,模仿傳統土葬埋藏地下。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出席和合石火葬場活動後說,09年鑽石山落成新一代設計的靈灰安置所和火葬場反應不俗,同類設計如和合石將成為未來靈灰安置所的基本標準,「減低地區人士睇落覺得唔舒服」。他認同上屆政府提出18區都有責任興建骨灰龕的意念,但不可能要求每區均衡供應龕位,部份土地資源較豐富地區如北區和屯門,則無可避免要有較大承擔,當局會繼續與各區議會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