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蘆洲線通車以後,到永康街可以在東門站下車,方便多了。永康街一帶甚多有趣的小店,新舊交集,是我喜歡流連的小區。
最近由朋友帶去附近一家咖啡店,名「小自由」,開業一年多,由七十年代民宅改建而成,風格獨特,內室是酒吧,晚上都擠滿人。台北咖啡店太多,光是名字就可寫成一篇文章,溫州街的「波黑米亞」、「路上撿到一隻貓」是文藝青年重鎮,師大附近的「鹹花生」、「找到咖啡」也有長期粉絲,還有「日子」、「院子」、「兔子聽音樂」、「多麼」、「早秋」、「米朗琪」等等,根本記也記不住。如果自問沒有甚麼獨一無二的特色,真是別想在這裏開店。
時常聽到有人夢想開咖啡店,坊間大量書籍教人如何經營咖啡店,都把情境氣氛營造得夢幻優雅至極,輕輕的,飄飄的,如彩色泡泡圈,令人不好意思戳破。台北咖啡店是其中一個夢想樂園,本地旅遊傳媒每每喜歡堆砌出可口的導覽,畫出咖啡店觀光路線圖,好像那是可以逃遁於現實以外的童話生活,一如一些人對台式生活的某種嚮往。
台灣人說起國語來軟綿綿的,還輔以助語尾音,予人感覺甚為甜膩溫柔,受不了的就嫌太軟了。政治界上至總統下至議員,連政客也是這種語調,公開演說時例必「是不是」「對不對」,讓群眾一同響應,狀甚親民。
這些表面的包裝,使某些港人誤把台灣人或台灣文化看成只有軟和甜,嘲笑人家聽來使不上力的語言,勸告香港人不要跟着學「壞」,以免誤了大事云云。這和觀光客心態沒兩樣,到精緻裝潢的咖啡店,只消費了人家的情調。他們要不是對台灣歷史與群眾運動近乎無知,就是本質上逃避現實,只知發夢不知夢醒怎麼辦。
(編者按:梁文道休假,專欄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