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來時1:芒草浪起時

山山來時1:芒草浪起時

記者:陳慧敏 攝影:周旭文 模特兒:Winki、浩庭@Pure Models

詞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暗喻官場黑暗

在詞序中,蘇軾已交代寫詞因由,話說三月七日,他跟朋友開心郊遊卻遇着下雨,雨具不在手,同伴奔走避雨狼狽至極,蘇軾卻視之等閒,雨停後就寫詞記述,意譯如下:「別理會風雨穿透樹林,打得葉子沙沙作響,不如哼歌輕鬆繼續走。腳踩用芒草織成的草鞋,手持竹杖而行,實比騎馬更瀟灑爽快,還怕甚麼?披上竹製雨衣,擋下風風雨雨一樣過日子。微寒春風吹醒酒意,有點凉了,山頭正映照落日餘光。回望剛才的風雨路,停雨正是歸去時,是晴是雨也無甚差別了。」
這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即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他因反對新法,在元豐二年被人告發他的詩有誹謗成份,被逮捕及送往御史臺獄,羈押四個多月,後雖免死卻被貶謫黃州,自此放任山水間,過着風流瀟灑的生活。
這首詞在影射官場,詞中的「風風雨雨」暗指官場太多黑暗風雨,後來他在《答李端叔書》提到:「……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又在《初入廬山》提到:「……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都表達了他寧願融入民間與樵夫漁夫生活,無人知道他曾當官,有時被罵反覺輕鬆開心。《定風波》提到的馬,是官員專用坐騎,蘇軾寧願腳踏用芒草織成的草鞋,拄着竹杖,棄馬而行,無不在表示他厭倦黑暗官場,寧願「竹杖芒鞋輕勝馬」地過活,而所謂「輕」,自是「無官一身輕」的「輕」了。繼後的「春風吹酒醒」,在說落日時分天已放晴,回望來時路的風風雨雨,說到尾不過是自然界的陰晴圓缺,無論雨或晴,選擇倉皇逃跑還是按個人步伐慢行,路還是要走,不如輕輕鬆鬆歸去好了,「歸去」,指的既是「旅途」,也暗喻「官途」。

11月尾至12月中,芒草會開得更繁密,變成滿滿的芒海。

大東山的石屋

蘇軾說「竹杖芒鞋輕勝馬」,外表看意態瀟灑,但底裏自有一番鬱鬱不得志的悲凉。我們不是蘇軾,不用踩芒鞋郊遊,卻能郊遊看芒草,不用拿竹杖行山,因為大東山山路不算難行,兩腳走路也輕勝馬。偌大一個山坡,只有幾間孤獨石屋點綴,畫面也夠蕭瑟,人在其中,被茫茫一片芒海包圍,你會讚嘆,原來香港也有如斯美景。

驟眼看,芒草形態極似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