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其中一個特質是連貫診治,記得初時跟醫科學生講解家庭醫生這個特質時,筆者曾與學生們分享我心底裏的一個夢想──在同一個小社區裏服務,看着我的病人成長,由媽媽肚內孕育、出世,從牙牙學語到大學畢業,甚至結婚生兒育女,都是由我一手診治,陪伴他度過喜怒哀樂……這就是我一直嚮往的醫者與病人的關係。
我服務的基層醫療診所,服務對象以長者為主,年過六十的病人佔超過六成,多是來診所跟進長期疾病;有的獨居、有的夫婦倆都是由筆者診治。寒暑過後,大家也熟絡了,對於獨居的會多加提點噓寒問暖。看到年長夫婦能夠白頭到老恩恩愛愛互相扶持,不時亦會許以欣羨。畢竟聚有時,離有時。
一日只見太太到來覆診,好奇一問,方知老伴幾星期前急性腦溢血,幾天後已不治。腦海中隨即閃出她先生的容貌,是身材魁梧、皮膚黝黑、聲線洪亮,想不到因急病去世。又有一天,晚間新聞傳來一把稔熟的聲音,赫然發現是我的病人在接受訪問,九十歲的伯伯身心疲憊地道着:「太太今早在車禍中喪生……」他的太太也是我的病人,我呆望着電視心裏十分沉痛。記得每次覆診,他們總是面帶笑容、恭恭敬敬。對我來說他們既是病人亦是朋友。可惜一埸飛來橫禍,令一對白髮齊眉的老夫婦從此陰陽相隔。心裏一直惦掛着伯伯,兩天後他來覆診,我立即上前緊握他的手嘗試說安慰的說話,但自己卻已淚盈滿眶,看到伯伯表現堅強,我才放心下來。
生命無常,基層醫療門診的生離死別雖不及病房多,但隨着年資漸長,我的病人都會因着不同原因去世。筆者惟有堅守家庭醫生的崗位,與病人建立長久互信互相支持的關係,無時無刻將我可以做得最好的給予病人。
撰文:施漢豪副顧問醫生(瑪麗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