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銀行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截至9月底人行外滙佔款逾23.5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8月份增加20.38億元。這與9月份1300多億元的全口徑外滙佔款增量形成明顯反差。分析認為,外滙佔款增量結構的改變,顯現出人行被動投放貨幣的模式或將發生細微變化。內地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9月人行外滙佔款僅增加20.38億元,而全口徑外滙佔款則激增逾13069億元,人行佔比不到2%。說明大部份外滙被銀行增持,並沒有被人行增持,這與以前人行購滙後再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明顯不同。外滙佔款是人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滙所形成的投放於實體經濟的資金,在統計上分為人行口徑外滙佔款及人行、金融機構全口徑外滙佔款。
以逆回購增流動性
由於外滙佔款是人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方式之一,人行通過外滙佔款投放貨幣,會影響到基礎貨幣的變化,並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貨幣供給,從而影響到市場間的流動性,因此人行外滙佔款的增減,一定程度上已成觀察國內流動性變化重要考量指標。外滙佔款的上升,可帶來市場流動性增加。9月份全口徑外滙佔款增量突破千億元,曾讓市場分外樂觀,但蹊蹺的是,市場資金卻並沒有隨之增加,相反還略顯緊張。對此有專家認為,這是人行購滙較少所致。趙慶明稱,9月份人行的外滙佔款增加很少,而商業銀行則增加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9月底人行為何通過逆回購大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行為。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9月外滙佔款增長主要呈現出企業與居民向商業銀行售滙而不是人行向市場購滙的特點,最近人行購滙量異常的少,主要是通過逆回購而不是外滙佔款來實現流動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