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表示,魚排多以雜魚或魚糧餵魚,吃剩的魚糧及糞便隨海浪流散,沉於海底。「鹽田仔魚排位於內灣,水流緩慢,污染物難以帶走,因此無法分解嘅魚糧同糞便就會積聚喺海底,成為有機沉積物,當中包含細菌、毒素、重金屬同寄生蟲。」李指外國政府會定期為魚排進行挖掘淤泥的工程,避免海床積聚污染物,本地則未有此安排。而今次污染魚排的寄生蟲,分別為子環蟲及小瓜蟲。城大生物化學系副教授張漢揚表示,子環蟲頭部有兩個口,尾部有兩個大鈎,身體亦有十數個小鈎,用以沾上魚鰓,令魚感到痕癢,繼而分泌舔液抗衡,最終呼吸困難死亡;小瓜蟲又稱白點病蟲,通常在魚的皮膚下增長,令魚的皮膚發炎,繼而鱗皮脫落,魚鰭腐爛,最後死亡。《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