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家貧,父母為了生活,早出晚歸,為口奔馳,孩子的學習,許多時候都無暇兼顧。那時小學大都是半日制,孩子們不是早上,就是中午上學;放學不是午後,就是在黃昏。我讀上午班,放學回家吃過飯,就是做家課時間。父親收工回來,第一句話必定是:「做完家課未?」無論答案如何,他第二句都會是:「識唔識呀?」而我就會慣性地答一句:「嗯!」那樣,爸爸就放心了。相信當年許多父母都是這樣,不是不想參與孩子的學習,而是一來忙於「搵食」,二來對子女所學的也未必有所認知,於是,學業就成為了子女自己的「事業」,榮與辱都是自找的。今天,父母培育子女,不單「供書」,還要「教學」,物質條件以外,子女的學習生活安排,甚至態度,如學習主動性和興趣等等,都要「干預」一下。然而,父母要切記,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要「適度有為」,耐心引導,因為這個「事業」是他/她的。當孩子願意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和結果,他/她的「事業」也將會事半功倍。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楊永明校長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