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圈有所謂大侯小侯。大侯是侯孝賢,小侯是年輕導演侯季然,二人曾被誤傳為父子,而小侯的確曾幫大侯工作過。年輕導演侯季然剛拍竣第二部長片《南方小羊牧場》,成為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男主角起用了紅透半邊天的柯震東,女主角為新晉女神簡嫚書,以補習社為主題,青春到不得了。
記者:何兆彬 攝影:蔡家輝
髮型 : [email protected] 化妝 : Wendy S. Lee @ Wendy's Workshop
服裝 : PAUL & JOE SISTER 場地 : 富豪九龍酒店
故事背景在補習街:南陽街
考不上的人去哪裏了?
《南方小羊牧場》是套青春到不得之了的電影,雖然同是柯震東演出,但比《那些年》純得多,男女主角嘴不親手不拖。電影講的是入大學前的補習生涯,背景是台北最有名的補習街──南陽街,由於戲中女主角愛幻想,結果「南陽街」變成了「南方小羊牧場」(暗藏南字及陽(羊)字)。導演是侯季然,這是他第二部長片,「拍第一部作品(《有一天》)時,因為當時台灣開始有一些用電影承銷城市的Idea,最早是高雄,你在高雄拍高雄的故事,就可以申請補助,第一屆很有名的就是《不能沒有你》(戴立忍作品)。我第一部作品《有一天》就是得到了高雄市的補助,我不住高雄,但我有高雄的生活經驗──我在高雄當兵。我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當兵,去金門的人。本來是只申請補助,但後來也有一些資金進來了。」結果他把作品拍成90多分鐘的長片,以年輕偶像謝欣穎、張書豪當主角,電影監製是侯孝賢。
《南方小羊牧場》同樣用上了當時得令偶像明星,一樣申請政府補助。拍片前,導演先寫劇本參加比賽,「因為我在南陽街補習過一年,對那條街印象深刻。大家來這條街都是為了考試,好像補完考上了就是天堂,考不上就是地獄。街上都貼滿了『賀!XXX考上了!』我每次都想,考不上的人去哪裏了?」他在2007年先寫劇本,把劇本拿去參加比賽,得了第一名,拿着「比賽首獎」這名堂,要找資金就容易得多,《南方》成本3,000萬台幣(約800萬港幣),同時也獲得了政府的補助。《南方小羊牧場》找上紅到發紫的柯震東演出主角,侯導說,當初找他時《那些年》還未上映。
柯震東最愛狄卡比奧
21歲的柯震東真人像一般時下男生,也許等待得太久,訪問未開始時有點恍神、坐姿腰骨不直,有點年輕人的Hea味,但一拍照雙眼就射出光芒。女主角簡嫚書則是正襟危坐,像個乖巧學生。柯震東也曾在南陽街補習過,「但只補過兩個禮拜,因為人太多了,沒有專心補,上課我都在課本上畫畫,後來想不要這樣浪費錢了,就回家補家教了。」《那些年》爆紅,娛樂版都說他與甄子丹等大明星合作,但他說:「其實走紅後,我只跟嫚書、Angelababy合作過,其他紅星我都沒碰到。」他直言當初入行只因為無聊,沒想到一炮就紅了,「當時每天在家裏沒事做,然後爸爸剛好認識老闆,就叫我去拍拍廣告,找點事做。我18歲簽約(今年21),當時我每天都在玩,爸爸希望有人給我盯一盯。」他坦承要到《那些年》上畫後,才想認真演戲,「拍的時候只是覺得好玩,感覺像冒險,後來發現怎麼這麼多人喜歡,壓力很大,得了獎就覺得這是個需要努力經營的事情。」談看電影,他坦率得好笑,「其實以前沒有那麼喜歡看電影,現在比較想看。」演員他最喜歡狄卡比奧,「他很厲害!年輕時演深情款款的,現代稍年長一點,多了其他嘗試。」
簡嫚書在台中長大,補習過但不在南陽街,「在台中有一條補習街,因為高中也要畢業了,大學就沒有機會補習了,出於好奇,就去補了一年。因為台灣很流行補習,八成學生都補過。家長也覺得,孩子沒補過會輸給別人。補習對台灣學生來說是共同回憶,因為這樣,我怕沒有這回憶,於是我就去了。」在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導演,她說,當初想也沒想過要當演員,「一開始我還蠻害怕表演的,後來覺得也可以。」她說,仍想當導演。
大侯與小侯
「這是我的第二部長片,之前我拍過一部《有一天》,之後拍過一部短片《茱麗葉》。」柯季然出道時拍過好些紀錄片──不,侯導更正我,他拍的是實驗紀錄片,「裏面用了很多動畫,及一些虛構的片段,參在一起。其實我沒有拍過純粹的紀錄片,我的作品創作的成份都比較大。」侯季然父親本是畫家,從鄉下到了台北,本來想做卡通,但生意欠佳,結果去了賣皮箱(行李篋),「生意也不錯,但我爸在我十歲時就去世了,去世後我每天都去看皮箱店。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就是我從此覺得人生是有很多事情是你不可掌握的,今天有的,明天就沒有。」他承認因為賣過皮箱,所以作品往往強調逝去的事物,着墨離別。侯季然在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業,讀書時參加比賽,拿了功課去參加比賽,結果得了獎,就順利入了這一行。「03年,我憑《星塵15749001》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由於電影節主席是侯孝賢導演,結果沒多久,他就找我去他公司拍一個多媒體的影片,因為他有一家公司,替人家拍廣告等製作,我在那邊拍了三個案子。」大侯甚至替過小侯剪接。
侯季然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叫《台灣黑電影》,描寫台灣70年代一系列商業電影,「當時我在台灣電影資料庫工作,要把台灣電影資料數位化到電腦裏面去,所以那幾年對台灣電影史十分熟悉。寫台灣電影史的人,寫到70年代這種電影都直接跳過去,不寫這一塊,因為大家都覺得這種電影很商業化,很剝削,很多裸體、很暴力、殺人呀,但對電影史家來講,這些電影不值一看。」
導演都拍他熟悉的故事
但小侯發現那幾年,這些商業片是非常主流,「其實我是出於叛逆,你越不講,我就越要寫,結果一部一部的片去片庫找回來。」他也去把當年拍剝削片的老行尊,一個一個找回來訪問,「有些人還在這一行,也有一些已經轉行了。其實我要拍這個電影,是因為電影本身會傳達一個訊息,除了導演想傳達的,也包括觀眾的,很多人看的電影,就代表了這一代觀眾的心情。黑電影全部是裸體、謀殺、剝削,為甚麼大家都去看這種電影呢?應該拿這些電影,跟當時社會環境對照,這樣對照,你才會找到它的意義。70年代,台灣社會是很動盪的,因為當年中共跟美國建交,台灣退出聯合國!因為從前台灣受美國保護很多,台灣人覺得美國出賣了台灣,於是人心惶惶,很多人移民去了。因為經濟開始起飛。當時台灣人心思變,憤恨不平,就反映到電影去了。你以為你去電影院是看色情及暴力,其實你是用色情及暴力去渲洩你的不安。」侯季然熟悉台灣電影史,那怎麼看自己的影片:採用大量CG、Stop Motion跳格動畫等技術,拍城市愛情小故事,也較商業化──與老一輩拍如侯孝賢拍鄉土人情等比較?「商業化不商業化很難講,很多作品如今看來不商業化,但當年是很商業化的。而他們拍鄉村,我拍城市,是因為他們是鄉村人,我是城市人。每個導演都拍自己最熟悉的故事。」
上映日期: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