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 - 鄧達智

秘境 - 鄧達智

曾經,出門旅遊有一個目的地,叫秘境。
在交通不便的歲月,引領着另類的旅人走進甚少披露的天地。
很多人說,最後的秘境在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40年代便告消失。那是精緻,嚴格要求的類別。
也算是個旅人,要更仔細定秘境分水嶺,大概200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國人久困國境,一下開放,無遠弗屆,那種出遊幹勁人類歷史前所未有,人數世界第一另加中國國情人性特質,2010年之後是真正沒有了秘境的定界,一切見怪不怪!南北極從來未見過的垃圾出現了,世界屋脊?老早人潮湧湧激起垃圾堆。
資訊及交通在過去二,三十年不斷提升,電視文化,網絡發達讓地平線上無新事。作為一名設計師,最敏感莫若流動風景──傳統民族服裝的瓦解叫不少歷史文化遺產建築物流於主題公園,遊客拍照佈景板的命運,衣服走向世界大同表示當地人生活模式愈變一體化,獨特細節漸次蒸發。
曾經,我看過絕大部份人口穿着從地中海,大西洋或撒哈拉沙漠吹過來的清勁之風揚起身上可能穿了千百年的寬敞優雅長袍的風景,那不過80年代。
在差不多的歲月,耶路撒冷,伯利恆,巴勒斯坦人的打扮猶如聖經故事插圖。從中東大大小小不斷重演的民族宗教動亂中,原由大同小異,不斷重叠,不同的畫面來自人們身上從長袍轉至T恤牛仔褲波鞋的衣着符號。
不用說印尼或馬來西亞,就是90年代初新加坡,隨處可見隨意穿一方沙瑯的當地人。入鄉隨俗,我亦舒服得飛飛沙瑯信徙,在當地,在香港家中。
90年代初,湖南鳳凰,鄉間不用說,鎮上大部份人口的衣着仍為苗族人土家族人穿了不知多少代的繡花土布衣裳。
他們都說,2000年青藏高原各民族穿着了比較整體最後的傳統服裝,然後以不同速度走向漢化……其實,那衣着是美國化,全球化。
在此之前,我亦曾走過世界另一屋脊,中美洲危地馬拉,高原的馬雅人衣着混合了原住民粗豪細則,燦爛色彩,還有數百年前侵略者西班牙人衣裳的外表。隨世界民族衣服地圖行旅,眼界大開,賞心悅目,那界秘境相比建築,地貌更早消失,留下只有無言的照片,失去生活生命無用的博物館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