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醉前:意法鬥氣

酒在醉前:意法鬥氣

一瓶葡萄酒最重要是甚麼?你可能不用思索便回答:「品質。」不過,酒莊最重視的其實是市場,如果沒有人購買,生產再高品質的葡萄酒也沒用,絕世好酒無用武之地,只可以孤寂地睡在酒窖封塵。而市場最重視的,是價錢。理想和現實,從來都存在距離。

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貴為國際級明星酒莊,為甚麼會同時生產一款副牌酒Carruades de Lafite呢?為甚麼香檳莊旗下會包括入門級和旗艦級不同價位的系列呢?如果品質是最重要一環,每家酒莊不是只專心釀造一款葡萄酒便足夠了嗎?品質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小三也可以找到她的生存空間。

在氣泡酒世界,香檳無疑是公認正印,不少人只要看到一個氣泡酒的玻璃瓶,衝口而出便會說是「香檳」,證明香檳的深入民心。加上「香檳之父」Dom Perignon的傳說,更令人誤會香檳是發明氣泡酒的地區。事實上,意大利Marche一位叫Francesco Scacchi 的醫生,在1622年已經描述了他的氣泡酒收藏;第一家香檳莊Ruinart,卻在1729年才正式成立。

意人發明 法商人搶專利

意大利與法國在氣泡酒的競爭,到了二十世紀初,更到達勢成水火的地步。因為意大利釀酒師Federico Martinotti在1895年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生產氣泡酒方法,不用經過轉瓶及除渣等複雜的工序,在機械還未普及的時代,節省工序便代表節省人工,比傳統香檳釀造法的成本低得多。這位劃時代的釀酒師,將奢侈的氣泡酒變得平民化,為葡萄酒世界作出無私奉獻,豈料一位名叫Eugene Charmat的法國商人,悄悄地在1907年把這個釀造氣泡酒方法註冊專利,於是由意大利人發明的東西,被迫改了一個法文名字,變成了Charmat釀酒法。
儘管法國人得到了註冊專利,但是釀造氣泡酒仍是以傳統香檳釀造法為主,香檳區固然有法例規限,即使其他產酒區,例如波爾多、布根地或Alsace,酒莊生產氣泡酒,往往也會首選Cremant。在法國,只有香檳區內以傳統香檳釀造法生產的氣泡酒才可稱為香檳,其他地區採用相同方法釀造的氣泡酒,則叫做Cremant。

Conegliano Valdobbiadene Prosecco Superiore擢升為最高級的DOCG,對出口應該有利。

二奶氣泡酒增長63%

意大利不少產酒區均會以傳統香檳釀造法生產氣泡酒,例如Franciacorta,不過,最主要的仍是以Charmat釀酒法主導。於是,出現了法國主攻生產成本高的傳統香檳釀造法,意大利主攻生產成本低的Charmat釀酒法的壁壘分明局面。
一百年後,意法戰幔再起,首先的戰場在美國。
美國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總有理由慶祝一下,奢侈的香檳才是王道,現在經濟仍無明顯復蘇迹象,誰敢公然開一瓶香檳?問題是死性不改,酒癮難戒,喝慣了香檳的華爾街大鱷,看不見如珠如寶的氣泡,感情會出現嚴重缺失。唯一解決方法,是選擇平一大截的Charmat釀酒法氣泡酒。
今年我在意大利Conegliano參加Prosecco活動Vino In Villa,有關當局公佈的數據指出,2011年美國的四大氣泡酒,根據銷量計算,由最多到最少,排序是香檳、Prosecco、Cava及Asti。排名第一的香檳,在消耗的總價值有19%的增長,在數量方面亦有15%的升幅,不過,你只要看看Prosecco的表現,便會明白到小三要發雌威了。

Masottina新酒莊花六年打造,以威尼斯貢多拉船骨為設計概念。

在銷售價值方面,Prosecco的增長是驚人的63%;在銷售數量方面,則上升了48%,突破了2,000萬瓶,比香檳更高,成為了新的冠軍。瑞士、加拿大,亦出現了同樣的結果。事實上,在2003至2010年間,意大利氣泡酒的出口量由不足1,000萬瓶,急升至2,200萬瓶;單在美國市場,則已經由71.9萬瓶三級跳到337萬瓶。最明顯的升幅,正好是在2008年至2010年錄得,反映出美國人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並沒有減少喝酒,只是改喝平價貨吧了。
Prosecco狀態大勇,歸功於她是Charmat釀酒法的忠實粉絲,幾乎所有的酒莊,都不會採用傳統香檳釀造法打造旗下產品,我在Conegliano及鄰接的Valdobbiadene產區,好奇地問過不少酒莊,她們均同一口徑表示不會考慮傳統香檳釀造法,因為Prosecco的果味清幽,如果在玻璃瓶內長時間進行第二次發酵,會掩蓋了葡萄原本最吸引人的香氣。

Conegliano正申請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

釀造Prosecco採用先進的器材,可保證酒質水準穩定。

第二次發酵要依靠酵母,有規模的可以自行培植。

改名闖出新天地

釀造Prosecco的葡萄品種,原本就叫Prosecco。由於葡萄品種的名字是不可註冊專利的,當意大利的Prosecco在世界多個戰場打敗了香檳,其他國家紛紛仿效,開始在葡萄園種植這種葡萄,釀造取名Prosecco的酒款。曾受教訓的意大利人,這趟可不再重蹈覆轍,決定將Prosecco變成一個酒款的名字,然後將葡萄品種名字改為Glera,防止已經闖出天地的Prosecco名字被濫用,保障Prosecco生產商的權益。
Prosecco的競爭,其實還來自國內。Veneto的Conegliano及Valdobbiadene,是最初生產Prosecco的地方,後來鄰區的Friuli Venezia Giulia亦加入戰團,由於風土不一樣,釀成的酒始終有點遜色。當Prosecco由葡萄名字變成酒款的名字,問題就來了。當酒莊只標示Prosecco,消費者會很容易混淆,搞不清產地來源。於是在2009年,Conegliano及Valdobbiadene生產的Prosecco,被擢升為Prosecco Superiore,成為一個獨立DOCG,Friuli Venezia Giulia生產的DOC級Prosecco立即被壓下來。

Conegliano的葡萄園以全人手打理。

Valdobbiadene的Cartizze葡萄園是兵家必爭之地,107公頃竟有140個業主。

我還是親身去到Conegliano及Valdobbiadene,才真正明白這兩個區比其他Prosecco產區優勝之處。印象中,Charmat釀酒法比傳統香檳釀造法便宜,很容易令人聯想到Prosecco是工廠式量產的貨色,葡萄的品質要求不高。事實剛好相反,Conegliano和Valdobbiadene的葡萄園均建於陡峭山坡,根本不能使用機械,管理以及收成只可全人手操作。其中Conegliano內的Rive及Valdobbiadene內的Cartizze兩塊葡萄園更得天獨厚,擁有最佳座向及礦物質,釀出來的Prosecco層次分明,濃郁芳香,如果你打算加蜜桃汁調一杯海明威最愛的Bellini,我勸你還是另覓助手好了。
Prosecco再好,也不能跟香檳相比,因為釀造哲學各走極端,追求的風格各異。不過,當談到價格,Prosecco或「超級」的Prosecco Superiore卻可能半推半就,成為了愛的替身。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